近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华山感染张文宏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教授团队共同合作了一项研究。
文章于 5 月 8 日在 Cell Host and Microbe 杂志发布,揭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四个主要亚型(BA.1,BA.1.1,BA.2,BA.3)对疫苗和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逸特征。
图源:Cell Host and Microbe
研究人员使用北京生物灭活疫苗(BBIBP-CorV)和智飞生物重组蛋白疫苗 (ZF2001)进行实验。
结果发现,接种 2 针北京生物灭活疫苗后,血清对原始野生型中和滴度 ID50 为 55,但对 4 种 Omicron 突变株都没有中和活性;
在此基础上接种同源加强针(北京生物灭活疫苗)后,对 BA.1 中和滴度 ID50 为 63,对 BA.1.1 为 48,对 BA.2 为 56,对 BA.3 为 57;
在此基础上接种异源加强针(智飞生物重组蛋白疫苗)后,对 BA.1 中和滴度 ID50 为 108,对 BA.1.1 为 81,对 BA.2 为 42,对 BA.3 为 69。
总的来说,在接种同源或异源加强针后,抗体滴度显著升高,抗体阳性率达到至少 75%,因此研究者建议持续推广加强针。
研究人员使用了 10 种中和抗体药物进行了实验。
大多数单克隆抗体药对 BA.1.1、BA.2 和 BA.3 的中和活性大幅度甚至完全丧失,而礼来公司的单克隆抗体药 Bebtelovimab 对所有 Omicron 亚型及其他主要变异株都保持了有效的中和活性。
但由于 RNA 病毒极易变异的特性,如果把单克隆抗体药长时间作为单一疗法使用,可能会出现耐药性。
研究者者建议等更多有效的单克隆抗体被研发出来以后,进行抗体鸡尾酒疗法。
此外,研究发现 BA.2 的中和抗体滴度与 BA.1 相比,相似或偏低。
因此研究者认为, BA.2 相对于 BA.1 的选择性优势应该主要归因于其更高的传播性,而非免疫逃逸。
该研究有以下三点局限性:
未使用目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 mRNA 或腺病毒疫苗进行实验;
未测试前两针疫苗之间的间隔对疫苗效果的影响;
未研究除疫苗效果外的其他结果,如 Fc 效应器功能和细胞反应等与严重结局相关的指标。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