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刚刚,天境生物任命全球首席运营官及首席医学官
发布时间: 2022-04-29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天境生物今日宣布,任命叶霖(Richard Yeh)为天境生物首席运营官(COO),John Hayslip博士为天境生物首席医学官(CMO)。并表示,这两项重要人事任命将助力公司加速转型成为专注特药的全球创新生物药企。


叶霖(左)John Hayslip(右)

首席运营官:25年生物制药行业及投行分析师背景

天境生物表示,叶霖拥有逾25年生物制药行业和投行从业经验,曾在多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及知名华尔街投行担任高管。

生物制药行业经验:
加入天境生物之前,他在和誉生物担任CFO及战略运营负责人,负责战略交易和规划、风控和财会管理,并主导了多轮战略融资。此前曾任基石药业CFO。

投行资深分析师经验:
此前他在花旗银行(总部) 和美银证券从事美国生物科技行业的投资研究。回国后历任高盛集团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和医药行业研究负责人,花旗银行亚洲研究部医药行业研究负责人等职务。

进入华尔街之前,叶霖曾任职于惠氏全球战略市场部门及安进的药物发现部门。

叶霖拥有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以及多伦多大学和安大略癌症研究所的医学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

加入天境生物后他将常驻上海,向天境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臧敬五博士汇报,并加入天境生物董事会。

首席医学官:前艾伯维医学负责人

Hayslip博士与天境生物的渊源非常有意思。

天境生物表示,此前Hayslip博士在艾伯维任职7年,时任医学负责人,领导了多个创新药临床开发项目。在艾伯维任职期间,他曾组建并领导了跨职能团队,为天境生物与艾伯维达成的来佐利单抗全球合作奠定了工作基础。

加入天境生物之前,Hayslip博士在Nektar Therapeutics担任临床开发副总裁。

Hayslip于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获得临床研究学硕士学位,并于东北俄亥俄医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此后曾担任肯塔基大学血液学和骨髓移植系主任以及Markey肿瘤中心研究员、临床医生、临床研究和数据管理主任等,领导了多项肿瘤临床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瘤和白血病)。
拥有多项美国及国际专利,并在多个顶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评论,包括《Lancet Haemat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Leukemia Research》、《Blood》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加入天境生物后,Hayslip博士将常驻美国,向天境生物总裁朱秀轩博士汇报。

Biotech转型大考是0-1的难度,天境生物正在关键阶段

以史为鉴,对于Biotech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比如基因泰克、安进生物、渤健医疗就走了(出售、转型、License-in)三条不同道路,然而殊途同归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第一批Biotech的“赢家”。

而对于想要转型成Biopharma甚至成为Big Pharma的Biotech,需要经历穿越周期的大考;融资(赚钱)能力、产品管线、管理团队、商业化渠道、全球化是重点。

天境生物是一家从临床阶段正迈向商业化的生物药公司,致力于全球癌症治疗领域的创新生物药。
全球管线包括10个临床阶段产品(主要为2期和3期临床),以及10个临床前项目;
包括CD38(TJ202)、CD47(TJC4)在内的多款产品有望于2023 - 2025年逐步BLA及上市。

尚未有商业化产品销售的天境生物,此前2020年凭借License-out,一度在临床阶段就实现了盈利(净利润约4.71亿)。
2020年与艾伯维就CD47单克隆抗体来佐利单抗(TJC4)达成近30亿美金的战略合作,刷新了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向海外授权交易的纪录。

2021年,其与济川药业就伊坦生长激素达成总付款超过20亿人民币的战略合作,也创造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及全球儿科医药领域同类新高;首付款约2.24亿元。

据天境生物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非美国会计准则下,其2021年营收约8800万元(经调整后的核心业务净亏损约为12亿人民币)。

在近日的“出售”传闻风波后,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博士对媒体表示,公司的目标没有变,定位是从一个Biotech转型为Specialty Biopharma,也就是专注特药、聚焦创新的生物制药企业。

而在这场转型大考中,COO和CM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境生物表示,目前正处于关键转型阶段。
作为COO,叶霖将主要负责领导天境生物的战略投资者网络、全球合作的管理以及全球设施运营等核心业务;提升全球运营实力,拓展全球版图。

作为CMO,Hayslip博士将领导天境生物的全球创新管线开发的医学部门,进一步增强公司创新管线的研发及提高项目研发成功率,更好应对创新药在临床上的挑战。

全球创新药仍然蓬勃发展,中国Biotech穿越周期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这数千家企业究竟谁是最后的赢家?我们共同见证并期待。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