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接近尾声,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也将结束一年的征程,翻开下一个篇章。在这一年中,中国创新医药公司也在砥砺前行,在科学、创新之外,合作是另一个主旋律。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截至2021年12月24日,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披露的创新药相关授权交易超过了100项。纵观这些新药交易可知,中国本土自主研发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不断刷新记录、“license-in”新趋势显现、中国公司之间新药交易更加活跃。今日,我们将分类对这些新药交易案例做分析。
亮点一:本土新药海外授权多点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少有20家中国公司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向海外公司授权。这些授权合作不仅意味着中国的创新药得到了海外公司的认可,同时也将大大加快本土创新药造福全球病患的速度。
2021年伊始,一项刷新纪录的新药授权引发广泛关注:百济神州与诺华(Novartis)就抗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达成授权合作,交易总金额超过22亿美元,创下了彼时大中华区单品种药物授权合作金额最高纪录。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取得科学突破之后,系列研发成果也在中国全面开花,且越来越多的在研产品获得海外的认可和合作。除了百济神州,随后又有其他多家公司将抗PD-1/PD-L1单抗向海外公司授权。如君实生物与Coherus BioScience就其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达成新药开发和商业化合作,合作金额高达11.1亿美元;丽珠集团子公司丽珠单抗与Bright Peak Therapeutics就其抗PD-1单抗LZM009达成合作。
下半年的8月份,又一项新药授权案例吸引了众人眼球,荣昌生物将靶向HER2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维迪西妥单抗在荣昌生物地区(包括亚洲,除日本、新加坡)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占权授予Seagen公司,这项授权合作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高达26亿美元。维迪西妥单抗由荣昌生物自主研发,也是首款获批上市的由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ADC。ADC被称为精准打击癌细胞的“魔法子弹”,也是近几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热点,而此项授权合作不仅代表本土ADC获得大型医药企业的认可,也代表了这一领域可观的研发前景,将吸引更多创新疗法的研发和诞生。
就在近日(12月21日),百济神州和诺华宣布扩大双方的合作协议,以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继续开发、生产和推广百济神州的在研TIGIT抑制剂ociperlimab。TIGIT全称为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近年来已经成为诸多药企的关注重点,有望与PD-1/PD-L1抑制剂形成组合拳。此项交易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总计可高达28.9亿美元,也使得今年中国本土新药海外授权金额再创新高。
在2021年向海外公司授权的产品中,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品占大多数。除了上述提到的产品,诺诚健华与渤健(Biogen)达成合作,针对其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领域的应用;艾力斯医药将第三代EGFR-TKI甲磺酸伏美替尼的海外独家权益授予ArriVent Biopharma;中国生物制药附属公司北京泰德制药与Graviton Bioscience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ROCK2抑制剂TDI01,这是一款治疗纤维化的创新药。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案例是锐格医药与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达成的一项合作,双方将在未来数年共同开发针对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创新疗法。这是2021年中国公司海外授权合作案例中,为数不多的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合作,潜在合作金额高达15.5亿美元。
另外,随着近年来罕见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越来越受关注,相关治疗领域的新药授权合作也颇为活跃。如索元生物与Aytu Biopharma就开发DB102用于治疗血管性埃勒斯-当洛综合征(vEDS)等罕见遗传病达成全球授权协议,这是一款小分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剂;绿叶制药就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产品利斯的明多日透皮贴剂与多家海外公司达成了合作。
亮点二:“license-in”新趋势显现
“license-in”是医药公司覆盖前沿创新技术、拓展产品管线、将已有的创新成果惠及患者的有效方式。2021年,在全球合作的大趋势下,中国公司也在继续引进创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这类合作接近80项,占所有新药交易项目的2/3左右。再鼎医药、联拓生物(LianBio)、华东医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先声药业、百济神州、北海康成、思路迪医药、云顶新耀等公司纷纷从海外引进创新产品。而在今年,这种模式的发展愈加成熟,并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据统计,多款在今年内从海外引进的创新产品,均迅速启动了在华的临床开发工作,例如:如再鼎医药在1月以3.6亿美元引进一款MET/SRC/CSF1R抑制剂,已于9月在中国获批临床;和黄医药在8月以超3亿美元引进的EZH2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已于12月在中国申报临床并获受理。此外,先声药业在今年引进的PI3K/mTOR通路抑制剂paxalisib,以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小分子谷氨酰肽环转移酶抑制剂PQ912,均已经在中国申报临床。
除了针对某款产品的授权合作,越来越多的合作开始聚焦某项技术或某个治疗领域。如今年6月,再鼎医药与Macrogenics公司达成14.5亿美元的合作,获得4个基于CD3或CD47的双特异性分子的相关权利;翰森制药在今年两度就siRNA疗法达成合作,从而切入该研发领域,两项合作金额有望超17.5亿美元;百济神州与Strand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合作,基于新一代多功能mRNA技术开发实体瘤肿瘤免疫疗法;云顶新耀与Providence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云顶新耀利用后者的mRNA技术平台在全球开发mRNA产品。
此外,罕见病领域的“license-in”交易也日益活跃。今年,北海康成先后引进了三款治疗罕见病的产品,分别为:新型肝靶向腺相关病毒(AAV)sL65衣壳,用于进行法布雷病和庞贝氏病等适应症基因疗法的研发;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在研基因编辑疗法LB-001,以及正在评估治疗多种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靶向纳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药物maralixibat。琅钰集团及其子公司琅铧医药分别从海外引进可用于一系列罕见遗传性肥胖疾病的治疗药物imcivree,以及一款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和小儿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新药。
亮点三:中国公司之间新药交易表现活跃
在2021年中国公司创新药交易案例中,不得不提的一个现象是中国公司之间的新药授权交易表现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案例至少有20项。这也意味着中国新药在选择引进产品时,开始更多将目光放在本土创新药上,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石药集团等均在今年从本土公司引进创新产品,同时中国公司之间也正在通过开发、商业化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多创新疗法更快带给患者。
纵观这些合作案例,一方面,交易金额创新高,如济川药业与天境生物就伊坦生长激素达成20.16亿元的战略合作,金额创下了近年全球儿科医药领域同类交易新高;百济神州与维立志博就抗LAG-3抗体达成一项7.7亿美元的全球授权合作,交易金额在近年来中国公司之间的新药合作中也处于前列。
另一方面,合作模式也更加多样化。信达生物宣布与亚盛医药展开多层面战略合作,包括联合商业化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并就在研Bcl-2抑制剂APG-2575 与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在研抗CD47单抗IBI188展开临床合作,此外信达生物还将向亚盛医药认购新股份及认股权证。根据公开信息,恒瑞医药在2021年与万春医药子公司万春布林、璎黎药业、天广实生物的合作,也均为产品授权+股权投资的合作模式。
此外,相比于传统的自建完整的商业化团队,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合作上,通过合作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从而开发更多联合疗法,或将创新产品快速商业化,造福病患。如上述天境生物与济川药业的合作中,济川药业在儿科药品商业化渠道方面有广阔覆盖和丰富经验,天境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臧敬五博士曾在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采访时表示,公司的战略是找到最强的儿科渠道来合作,利用双方的优势,最大化该产品的价值,而非从头建立销售团队。
除了前述提到的案例,实际上2021年还有其他很多新药授权合作,这里不再一一介绍。我们希望,让合作发挥力量,加速创新疗法诞生,更好地造福患者。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