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投资生态的风向变了!Moderna市值超GSK,百济已近恒瑞,医药创新最致命的是降维打击
发布时间: 2021-09-28     来源: 10亿美元分子

本土创新药发展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过去几年良好的医药创新环境,促使Biotech公司的数量与在研创新药的数量都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全国从事创新药研发的Startup公司已超过1000家,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数量已超过1000个,中国创新药的生态链已基本形成。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因为刚刚起步,中国创新药的产业基础与产业链结构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目前的研发模式也以Fast follow和license-in为主,缺少新机制和新靶点的研究,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

追赶需要时间,突破也需要时间,但除了时间,发展策略也至为重要。

为此,E药经理人与波士顿咨询和GBI Health联手合作,首次在我国医药界展开对本土创新药发展的前瞻性调研,采集了50余位医药行业的企业家、科学家、投资者、高校院所专家的观点,通过独立研究资料分析,撰写了《成为世界级公司必有世界级产品——中国医药创新100强未来10年展望访谈报告》。

9月23日,E药经理人携手赛默飞世尔科技在赛默飞中国客户体验中心(上海)共同发布了这一报告。在报告发布当天,来自科学界,产业界的创新领袖们也在主题讨论会上共同分享了他们对中国医药创新现状的洞察,并对未来十年药企的创新进行了展望。一个共识是,创新仰赖于产业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努力,这需要认知的“破壁”,技术的重塑,也需要投资者“心态”的进化,以及更多包容创新失败的精神。

Part1 创新不必执着于“没人做过”

2021年,有两个变化让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印象深刻。

一是Moderna的市值超越GSK,二是百济神州的市值已接近恒瑞。

创新势力的枕戈待旦,让巨头们夜不能寐。新老势力交替的微妙时刻,也成了重新定义原创内涵的关键时刻。

在徐霆看来,近三年的原创,并不是从基础研究出来的靶点的创新,而更多是技术的创新。

“十年之后,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大概率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可即便是第一,它的形态也不会和美国一样。美国的创新药销售额占到全球的比例高达67%,可在中国,我们更迫切的是要解决创新的可行性和药物的可及性。”

如何定义中国的创新,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也有自己的思考。

从投资人的角度,洪坦对原始创新的定义很明确——要么唯一,要么第一。

所谓唯一,是指技术要有首创性和颠覆性,比如mRNA。而第一,则是指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国际性赛道中,要处于龙头地位,具备影响力。

而来自英矽智能首席科学官任峰的疑惑在于,当一个在临床或临床前阶段都还没有人做过的原创靶点真的出现时,面对这个潜在的“第一或唯一”,投资机构又是否愿意承担它所带来的风险?

“我认为,什么时候中国的投资人能够接受失败,允许失败,中国的原始创新也将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任峰表示。

他对创新的另一个观点是,原创未必一定要执着于源头的靶点、执着于“没人做过”,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做出差异化,也是一种创新。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病人带来更多临床上的获益。

“你在分子结构上有创新,比如在化合物透过血脑屏障上比别人多做一步,应用于肿瘤脑转移,这难道不是创新吗?这种创新对于我们国家的当下也许更有意义。中国制药企业的创新尝试其实已经开始,未来两三年内,这些创新项目将爆发式地涌现。当土壤开始成熟,很多事情也要随之改变,这既包括基础研究的转化,也包括投资机构认知的进化。”任峰指出。

驯鹿医疗首席执行官汪文也认为,很多看似同质化的创新,细究之下都有其差异化的打法,特别是细胞治疗,最后能成药的只是少数。他以驯鹿医疗为例,他们与对手都在做BCMA靶点,他们拿到批件的时间比对手更晚,但为了避免同质化,公司还是在药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临床开发策略和速度、入组既往CAR-T治疗复发人群、全人源CAR-T产品体内PK数据等各方面力求做出不同。

徐霆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则表示,他最佩服的公司就是诺和诺德。诺和诺德做胰岛素做了100年,而且现在还在做,其每周一次的胰岛素Insulin Icodec目前还在II期临床试验,仍在保持创新。“中国也应该容忍创新的多样性,容忍一个公司一直做50年,做100年,非常现实地从临床需求出发,不停地自我迭代。”
Part2 源头创新与商业化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过去十年,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药审改革、资管新规等政策驱动下,中国创新药已经从“慢跟随”成功过渡到“快跟随”阶段,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创新,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欧美成熟市场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强大的科研体系,尤其是各大高校,相较而言,中国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远远不足。2017年,OECD国家的平均研发经费达到17%,中国的投入比例不足5%。业界普遍认为,中国要真正做到FIC必须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

报告发布仪式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E药经理人系列媒体执行出品人谭勇、赛默飞中国区总裁冯时翰、英派药业总裁包骏、科林利康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刘川)

洪坦指出,投资生态的风向其实正在发生转变。“投资圈大家原来一般只投工业界,最近有一部分的投资人已经开始投资前沿学术创新”。毫无疑问,这种转变是创新内卷的直接作用,但洪坦认为,在学术界、工业界、投资界的三方生态中,现阶段投资人必须进化,敢于投资真正创新产品。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具备深度布局基础科研的条件,与高校合作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选择。在艾力斯首席执行官牟艳萍看来,高校的学术理念与企业的商业逻辑存在差别。
很多时候,企业是以病人为中心,关注的是能不能成药、临床前景有多大,高校关注的是不是处在最新的研究领域,能不能发论文、拿高分,而跨界合作的最大挑战是能否兼顾商业逻辑与科研兴趣。艾力斯的做法是,在合作立项阶段,深度参与市场分析,力图从源头上把握住项目的整体研究方向。

除此之外,科研转化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企业和科研受访者反馈,长期以来,中国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转化动力普遍偏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缺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其次是缺乏第三方可操作的转化平台和相关服务细则,最后就是历来重研究轻应用的科研文化。

斯微生物创始人李航文指出,从源头创新到商业化,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总体而言,生物医药创新是一个体系化的孵化过程,无论是商业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整个产业链都需要持续进化。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促进创新的生态环境,毕竟,中国基础创新能力并不差。

作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支持体系,源头创新、监管政策、支付、资本、人才、基础设施、创新文化、国际市场等八大要素的相互融合与促进,最终是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长期累积和渐进的过程,指望三五年就赶超欧美并不现实”,洪坦表示,医药产业更需要渐进式创新,比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慢慢向国际靠拢,整个生态全方位的颠覆式创新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中国医药创新有一部分希望其实需要寄托在海归群体身上,这批高端人才的回归可以加速创新迭代。

Part3 创新两大关键词:破壁与降维

在全球创新生态全面升级的浪潮之下,未来十年,医药产业创新将面临认知破壁与技术重塑。

事实上,技术创新无非就是两个层面,要么是分子层面的创新,要么是临床层面的创新。从小分子、抗体等传统技术,到ADC、双抗、CAR-T和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中国现阶段的创新药主要集中在传统技术上,仅有少数新兴技术产品上市,初步完成了概念认证。

与此同时,在靶点上,中国业界主要集中在已经验证的成熟靶点上,部分新兴靶点已经上了临床,但尚未验证的靶点和前沿靶点上,基本没有临床前或者更早的布局,这意味着现阶段的医药产业创新仍然处在1.0的初级阶段,距离3.0的高阶创新,下一步需要在靶点和技术上进行升维之战。

劲方医药董事长吕强认为,医药界无差异化的“灌水式”创新将无立足之地,整个产业必须从临床的终极目标出发,真正找到痛点,并根据机理研究找出真正的产品开发差异化之路。具体来说,差异化可以是靶点、可以是分子设计、也可以是临床开发路径。现在,在中国后两者居多,真正的新靶点之路还有待开拓。

一位科学家就今后的发展路径对E药经理人表示,“我们做颠覆性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是真正能够支撑估值体系的,也许中国市场支付不了,但欧美市场能买单,至少有美国和欧洲的市场可以撑着。一旦完成颠覆之后,利用中国的制造业能力迅速将其规模化,把成本降下来”。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E药经理人系列媒体出品人谭勇表示,人们总是高估短期的市场变化,同时低估长期的市场变化。《中国医药创新100强未来10年展望访谈报告》指出,整个医药产业很有可能出现1~2家中国创新药企跻身全球TOP20名单,中国在全球上市并被认可的原研创新药可能会超过10个。

针对这两大目标,业界普遍更渴求的创新屏障并非某个创新靶点而是具体的技术突破。比如,汪文表示,驯鹿医疗最想得到的是下一代细胞治疗技术,相较于当前这种需要采血在患者体外培养T细胞的治疗方式,新一代In vivo engineering技术可以把质粒直接递送到患者体内,直接去靶向T淋巴细胞,把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变为CAR-T细胞,去直接攻击肿瘤细胞。

“康宁杰瑞现在的目标是单品种10亿美元销售,但现在全球的大品种起点是50亿美元。”徐霆指出,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其实是降维打击,因为打败自己的永远都不是同行,而是来自另一个赛道的新生物种。比如做抗体做得再好可能也架不住基因治疗的降维打击,未来世界级产品一定是降维产生。

“归根究底就是要破圈,当下做创新药的这个圈子一定要跟IT或者数据相结合”,任峰进一步解释,跨界竞争未来会是一种趋势,为了避免跨界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更合理的方式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新兴技术,比如AI赋能小分子、大分子甚至ADC药物的研发,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新药研发工具。”

为了加速医药创新生态迭代,第三方技术平台应运而生,置身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挑战在于通过技术迭代,提升效率赋能整个生态,赛默飞便是这其中的典型标杆。

作为一个跨国品牌,赛默飞中国区总裁冯时翰表示,赛默飞提供的医药创新解决方案服务于生物制药行业的每个细分领域,未来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满足中国市场持续增长的需求。

而赛默飞中国区生命科学产品和服务副总裁陈奋秋也表示,除了跨市场经营,赛默飞在科研市场、工业市场、技术市场上也是跨界经营,这种独特的经验让赛默飞在中国医药创新生态中:深度理解客户,持续自我进化,充分把握市场。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