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当我们谈论跨国药企转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6-17     来源: E 药经理人

国内医改大势愈演愈烈。

距离第四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开标结束仅4个月,上海阳光采购平台再次公布了第五批集采的最新消息。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一系列政策使医药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对政策鼓励创新的新格局,药企都在营销模式、研发策略、战略布局等方面寻求转型,以求应对或引领产业趋势发展。

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巨大的患者群体和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吸引着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0 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达 1.71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0%。从整体来看,处于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药企必争之地。在此背景下,众多跨国企业都纷纷开始积极的重新思考在中国的业务布局,以及更适合在中国发展的路径。

国内医药市场的洗牌正在进行,被洗的不只是本土企业,还包括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未来。谁面对挑战应变不及走上下坡路,甚至被时代抛弃?谁能拥抱变化,及早捕捉先机顺势向上,甚至占领全球制高点?经历了疫情与国内市场环境快速发展带来的多重业绩冲击,跨国药企如何将转型压力变为动力?或许,从跨国药企们正在转变的中国战略中,可以看出端倪。

01 创新布局成热点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疗行业是一次大考,伴随新医改实施和“十四五”开局,急速变化的时代中,传统制药巨头争相应对新的变化。审评审批加速、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常态化的种种形势下,医药行业鼓励创新的方向愈发坚定。在此背景下,跨国企业或加速将创新药引进中国市场,或积极与国内药企展开创新合作。

“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创新力是我们和全球制药巨头正面竞争的资本。”曾有本土药企负责人这样说。对跨国药企而言,何尝不是呢?想要在中国持续发展,创新和合作是两大重要突破因素。

长期以来,跨国药企一直以创新著称,国际巨头们在中国市场上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早在2015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而预计到2023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1400亿至1700亿美元。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不断释放出的健康需求,在跨国药企的全球版图中,中国早已成为其不容忽视的一大市场。以拜耳为例,中国从2019年起已成为了公司处方药全球第一大市场,其重视程度不言自明。

不同于以往被动接受海外新药到中国上市,随着中国加入ICH以及系列药物审评审批利好政策的出台,中国市场开始与全球研发同频共振,跨国药企开始尝试“同步提交、同步获批”。

同步的速度究竟有多快?2020年8月,拜耳在中国递交维立西呱治疗症状性慢性心力衰竭上市许可申请。维立西呱是首个获批用于症状性慢性心力衰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该药已于去年6月和7月分别在欧盟、日本和美国递交上市申请,并成为美国FDA在2021年批准的首个新分子实体。值得一提的是,维立西呱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的时间,距离其全球首个上市申请仅隔两个月。这意味着,维立西呱有望今年在中国与欧盟、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同步获批上市。

“在中国,为中国”曾有医药界人士这样点评跨国企业的“中国战略”。在加速引入创新产品的同时,重视本土创新,积极和本土企业联手合作,将中国的创新成果带到市场,不失为跨国药企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又一关键指标。

从这个角度来讲,拜耳与华领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联手,可以称之为“中外合作的范本”。去年8 月 17 日,拜耳与张江创新型药企华领医药达成近45亿元的商业合作,双方共同开发后者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首创糖尿病疗法多扎格列艾汀dorzagliatin。多扎格列艾汀是全球范围内首个提交新药上市申请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GKA)糖尿病治疗药物,并有望成为在中国首先上市的全球首创新药。正如合作双方所讲,此项合作将发挥拜耳在中国糖尿病管理领域的领先优势以及华领医药的创新能力,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选择。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