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唯你健康
唯你健康
无症状携带者在疫情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多学科专家共论新冠病毒与防治经验
发布时间: 2020-03-30     来源: 健康界

3月27日,“病毒演变、进化、传播的基础研究与防治实践(从SARS到COVID-19)”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曾在SARS一线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效、长期从事病毒基础研究和相应疫苗研发,以及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线的知名院士、专家等多位重量级嘉宾,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

研讨会由上海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办,市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盟、市微生物学会、市预防医学会、市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承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支持。

在这个开放、融合、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上,院士专家们提出了哪些有意思的观点?

赵国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荣誉理事长

SARS病毒从动物传到人,以及人传人过程中,关键位点发生了变化,感染力也发生了变化。但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力一直很强,其关键位点也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按现有数据来看,新冠病毒的突变速率要比SARS病毒慢了一个数量级。从这个角度看,新冠病毒早已变得非常适应人体细胞环境,可以说是适应性突变后期的病毒。

闻玉梅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微生物学会荣誉理事长

目前研发的灭活疫苗、减毒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都是主动免疫疫苗。主动免疫疫苗可以预防疾病,但研制周期长。在疫苗完成之前,可以采用被动免疫的办法,即使用抗体来获得短期的免疫能力。

可以建立应急疫苗体系。这些疫苗的使用,如同战场上的急救,可在人体内形成短期的非特异性。这些疫苗要性能稳定、便于储备、价格便宜。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能迅速发挥保护作用。

宁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瑞金医院基本完成了羟氯喹的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目前实验数据已经锁定。研究表明,羟氯喹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也不能作为病毒转阴的作用。该药的主要能发挥作用的时间段是在疾病的中后期。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新冠病毒联合攻关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RdRp(RNA依赖的RNA聚合酶)-nsp7-nsp8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该病毒遗传物质转录复制机器核心“引擎”的结构特征。

该研究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同行前来寻求合作,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攻关团队选择了来者不拒,以此推动治疗新冠肺炎有效药物的研发。

戚中田

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全军生物侦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微生物学会顾问

病毒进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动物进化,比如新冠病毒在自然宿主蝙蝠体内进化,通过中间宿主感染到人;二是人体进化,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人的路径传播,那些与动物有大量接触的人首先感染了病毒,但此时病毒还没有致病性,而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时发生了突变,进化出致病性。

袁正宏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除了人的胃以外,肝细胞感染新冠病毒是比较确定的,肾脏也是一个感染部位,可以看到在肾细胞上有一些新冠病毒的复制,但是目前来说,感染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卢洪洲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

最近新闻里有人说在楼道里感染了新冠病毒,这听起来不太可信。因为病毒在流动的空气里是飘移的,它不是固定在某个位置上的。人要感染上病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病毒要是活的;其二,病毒要达到一定的量。要致病,人一次要感染上1000个以上新冠病毒,艾滋病病毒大约是100个,而埃博拉病毒人只要感染上一个就会得病。

张文宏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无论无症状携带者对疫情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对于输入性的疫情所带来的风险时刻要提高警惕。此外,无症状携带者在输入性疫情承担怎么样的角色,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第一次疫情中,我们的专业组已经报道了无症状携带者的存在。

无症状携带者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我们主动筛查一些密切接触者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病人携带病毒,但是从来不发病。而且他携带病毒延续的时间会超过3个星期。这样的人如果不去医院治病,就不会被发现;他如果从海外回来,不被检测,也不进行隔离,或者哪怕进行了隔离,两个星期内他没有发病,第三个星期他就出去了,出去的时候病毒是阳性的,就会造成极大的传播风险。

所以上海市从头到尾采取的措施都是非常严格的,从最早期进来的航班开始进行检测,现在扩大到所有进来的航班都要检测。此外,进沪还要隔离两个礼拜。事实上,还有一个网络是大家看不见但同样重要的——由上海市卫健委组建的170多家发热门诊和180多家发热的哨点门诊,在这个网络下,哪怕有漏网之鱼,也会被筛查到,然后疾控中心会对相关的病例进行追踪。

我相信上海整个的体系是做得比较完善的。但是不是能保证将来永远没有本地病例?我个人觉得最好还是断了这个念想。因为全世界的疫情没有控制好,说一个病例都不会漏进来,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做好准备,万一有病例进来,大家也不用一惊一乍。

吴凡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中国-WHO联合考察专家组成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

接下来上海的策略应该是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就是口岸,这个篱笆扎得越紧,我们内部的压力就越小。第二道关口就是我们老百姓个人的自我防护。这样,哪怕有感染的风险,老百姓能防护好自己也就没问题。最后一道防线还是我们的医疗卫生系统:发热门诊如何在第一时间就能搞清楚是不是新冠病毒感染。上海市新增了170多个发热门诊点,希望监测防控网络织得密一点、灵敏一点。

柯樱

上海医药总监、上海医药研发管理中心副主任

对于重大的传染病,科技创新能力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临床研究能力。上海这次在第一时间向疫区派出了医疗队。在派出医疗队的同时,应该同时派出临床研究团队。因为如何做治疗、如何做临床验证是需要临床研究团队支持的。

张强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联席总裁,上海市科协常委

疫情期间,影像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影医疗从小年夜就开始紧急为武汉供用设备,先后派出200多名工程师进驻湖北。联影还和上海市公卫中心合作,研发出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系统,并在武汉多家医院推广使用。

陈红专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药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案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阻止轻症患者向危重症转化,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全国开展的针对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中,中医药相关的有几十项,上海牵头的项目数量全国第二。

疫情在全球暴发后,很多国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很感兴趣,在世界中医联合会的邀请下,我们正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翻译。

李佳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新冠病毒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很有可能要长期应对。但没有特效药,永远是我们头上悬着的一把剑。

药物所很早就启动了新药研发工作,包括高通量化合物筛选、中医药、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干扰素、以及抗体等相关研究。随着科学家对新冠病毒感染过程越来越清晰、科学层面的理解越来越深,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新冠病毒不会成为人类的大灾难,随着科学力量的聚集,一定可以把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耿美玉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未来人类可能要面对两大敌人,第一是慢性疾病,第二就是突发性传染病。

之所以会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我觉得是机体微生态的宿主和病毒的交互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可以从皮肤的角度,寻找一些无症状感染者的抗体,这或许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病毒传染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思考,新冠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问题启示我们,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治疗技术,或许是未来细胞治疗的方向。

郭晓奎


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健康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秘书长

对于疫情防治来说,科技支撑很重要,但大众教育和科学普及也很重要,尤其是医学教育,要借鉴中国智慧和经验,找到不足和短板。

从经验来说,要强调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从学术角度,就是把人的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综合考虑,这些都应该纳入医学教育体系。

这次疫情中很多医护人员也感染了,这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的短板,在临床医学培训过程中缺乏安全相关教育,此外,全球化视野也是短板之一。

在听取了院士专家的报告和讨论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荣誉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凯先表示,与新冠病毒相关各领域的科学家们进行交流讨论非常有必要,能够让基础研究和疾病防控形成交叉与关联,有助于资源的协同。例如,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培养体系,对新药的研发非常重要;对病毒特征的研究,又能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上海最有条件进行多学科交叉科研布局,可形成协同攻关网络。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在疫情防控中,上海科协不辱使命、主动作为,联合200多家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各区、高校、企业等基层科协,在科研攻关、科普教育、企业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必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力量战胜疫病。

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黄兴华出席会议。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