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4+7进展超预期,27.3%采购已完成,总金额5.33亿
发布时间: 2019-04-18     来源: 医谷

昨日(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有关部门介绍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医疗救助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其中,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对备受关注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陈金甫表示,截至4月14日24点,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量达到了4.38亿片支。这意味着,总金额共5.33亿,4+7已经完成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这个数字超出了预期。也消除了以往大家的担心,就是说医院采不采、用不用。中标药品的质量和供应都得到了保障,使用量超出了预期,有关政策基本上全面落实,比如医保的预付、医院使用以及回款等等。从试点的效果来看,试点地区肿瘤、乙肝、高血压、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患者用药获得了质优价廉的药品,医疗费用显着下降。

由此,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试点工作,早在4月3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上,专题听取了试点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效,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部署,要求完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加强中标药品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实现降价惠民。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全面推开。

另外,陈金甫透露,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下面三方面的工作,因为试点是个周期。

一是继续扎实抓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加强试点监测和督导,指导试点地区确保中选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促进中选药品的优先使用,能够让患者真正得到改革试点的实惠和红利。

二是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启动试点的评估、总结,指导完善试点政策。

三是按照国务院43次常务会议的部署,根据试点评估的结果,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完善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和制度,研究部署扩大试点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也提到,通过对推进对“4+7”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关于药品使用的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监测使用情况,另一个是取消一些影响这些药品使用的政策门槛,比如原来规定药占比是多少,会影响药品的使用,还有规定每个医院用药种类数量是多少,现在把这些都取消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4+7”采购的药品在医院使用情况用量比预期好很多,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要工作包括,“4+7”中标药品怎么进到医院使用,谈好的价格在医院能够执行,药品能够继续得到医生的接受,得到医院的使用,这些工作都要就继续推进,

在对于“医保局如何看待非试点地区患者对两地药品价差的质疑”的发问时,陈金甫表示,这是局部地区试点产生的必然现象,“4+7”中标地区用的中标药品总体平均降幅52%,单个药品有些降幅达到96%,显然非试点地区的价格就没有降下来。这说明确实存在着药价虚高,这次招采,实际上不是政府定价,不是国家谈判,是企业之间按照市场规则,针对不同的情况,产生的一种自我价格竞争,所以这还是符合市场发现价值的作用。这样一个降幅,显然对非试点地区来说,这个效果没有达到,而11个试点地区获得了这样一个改革的红利。

陈金甫还提到,实际上还有一些改革带来的效果和影响,比如说一些试点地区医院里面,有外地患者到这儿来买药,这个你不能不允许。另外两个地方价格比较,同样的药,在上海卖十几块钱,那个卖三百块钱,价格相差几十倍,这说明“4+7”这个改革是成功的,机制是有效的,政策落地了,确实能够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理顺了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问题,满足了临床需要。

由此,陈金甫表示,这个改革还要进一步扩大,43次常务会议上已经做出了部署,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扩大试点。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扩大试点,也不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事,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价格对供应的影响。如果价格过低了,对企业来说,没有积极性,就造成短缺;如果价格不能合理地体现竞争,就产生虚高,对老百姓就产生费用负担。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总结各地区试点的经验,来检验各项试点政策配套措施一些持续性的功能,并按照国务院部署,在进一步扩大试点方面,进行认真总结评估,听取各方面意见,完善政策,再拿出一个推进的方案。

来源:医谷整理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