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急支糖浆”背后,那些你所不知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4-09     来源: 文汇报

对许多人来说,沈自尹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他研发的药物几乎无人不知——急支糖浆、补肾益寿胶囊、补肾防喘片等。沈自尹为传统中医引入现代注解,开拓出全新学科门类,并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博士及一批学贯中西的医学人才。

对许多人来说,沈自尹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他研发的药物几乎无人不知——急支糖浆、补肾益寿胶囊、补肾防喘片等。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沈自尹。今年3月7日,91岁的他在上海去世,在这个清明小长假,他传奇的一生被业内再次刷屏了。

西医出身的沈自尹,奉命学习中医,结果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理论;他一生有很多临床创新,却又始终围绕“肾本质”展开。这正是党最初交给他的任务,他为此奋斗了一辈子,为古老中医成功注入现代注解。

沈自尹常说:“党的需求就是我一生的追求。”他的经历和他常说的这句话影响了众多的医学生。

从西医转学,“零基础”学中医

这位大师走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之路有些偶然,对一些人来说,这起步甚至可以算是“挫折”。

沈自尹出生于1928年,少年时代为躲避战乱辗转多地上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大学就读期间,他加入“枫林社”,这是当时上海医学院的共产党外围组织。

1952年,沈自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广州岭南医学院工作,一年后又调任上海华山医院。没多久,又接到通知,根据党中央宣布的“西学中”政策,他需要改学中医。

当时医院总支书记说:“当前西医普遍存在歧视中医的不良倾向,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医,却要否定中医,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派你去学中医,就是要发扬中医的精华,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沈自尹二话不说,立刻答应。“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这是党给我的使命,要无条件接受。”沈自尹曾在回忆改行学中医时这样说。

沈自尹的首批研究生、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王文健教授告诉记者,当时,全国还没有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先例,且中医、西医完全属两套体系,自有逻辑,甚至有些对立。

但是,从此以后,在华山医院的一间小板房里,老中医姜春华先生就手把手地开始教沈自尹。师徒两人清晨在华山医院小花园诵读中医经典,一度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用成果向世界宣告祖国医学伟大

上世纪50年代,沈自尹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肾”本质理论研究。

为证明补肾药物可直接进行静脉滴注,沈自尹曾委托母校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把补肾中药成分萃取成静脉针剂。这样的针剂纯度有限,谁都不敢贸然在病人身上试验。沈自尹就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以身试药。

1959年秋,沈自尹在参加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的中医研究课题时注意到:在西医看来全然不同的某些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等,在某个阶段都有相同的肾虚症状,都可以用补肾调整阴阳的方法而提高疗效。

这分明是“异病同治”!那么,“异病”既可以“同治”,这些不同疾病间一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个科学假设埋在他的心中。

根据中医的脏象学说,“肾”是先天之本,主管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由此他想到,研究“肾”的本质,可能辟出一条研究中医理论的新途径。经大量指标筛选,他和同事进而发现,尿17羟皮质类固醇(简称尿17羟)测定在肾阳虚病人中普遍很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沈自尹最终通过“异病同治”找到了肾阳虚的初步物质基础,成功找到一个中西医的结合点。

在1960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大会上,他的论文被宣读后,全国有七个省市按这一辨证标准进行尿17羟值的验证,都重复出该结果,远在日本的高雄病院也在17例肾虚病人的实验室指标测定中得出相同结论。这是中西医结合对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他们继而发现了管辖肾上腺皮质的脑垂体功能低下,又发现调节脑垂体的下丘脑功能也紊乱。1965年,上海选了三篇论文参加国家科委中医中药组成立大会。会后,沈自尹受协和医院邀请去宣读论文。历经十年磨砺,终于把当时西医并不太认识的中医精华,在中国西医的最高学府里进行宣讲。自此,中西医结合研究开始获得学界的认可。

进入21世纪,沈老还将系统生物学、干细胞研究和中医的研究结合起来,陆续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也因此受邀到哈佛大学演讲。沈自尹终于可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成果自豪地向世人宣告:祖国医学的确蕴含深刻的科学原理。

坚持看“普通号”,研发急支糖浆造福病患

为传统中医引入现代注解,开拓出全新学科门类,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博士及一批学贯中西的医学人才……沈老的成就很多。

undefined

1969年,他报名参加去四川山区的中医药探索队,当地百日咳流行,小儿咳呛不止,山区缺医少药。按中、西医理论所长,沈自尹拟定了中草药处方,用大锅汤的形式发药,患儿病情大获缓解,有效控制了百日咳的流行。回沪后,他研究出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药剂,在中西医结合病房使用,疗效显著,后来成为华山医院的院内制剂。

上世纪80年代,四川涪陵制药厂(现重庆太极集团)请当地卫生局负责人赶到上海找沈自尹。原来,药厂希望寻求新生机,想到了这位当年下乡治人无数的“高明医生”。在药厂求得的方子里,就有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华山医院院内制剂,也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急支糖浆”。

而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师,到89岁高龄,仍坚持在华山医院坐诊,且只看普通门诊。“普通也好,专家也好,病人来看的都是我沈自尹,没必要让病人多花钱。”他总这样说。

生前,沈老在嘴边常挂着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

学生王文健教授说,中西医结合处于中医、西医之外的“第三地带”,没有先天优势可以“啃老”,需要面对很多外界的无视、看轻、怀疑。科研的道路上常常寂寞相伴,如何让两个看似对立的学科体系糅合发展,并获得主流认可,唯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

“设身处地理解沈老心目中的中西医学科,或许能对这句话,对他的奋斗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王文健教授说。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闻佳

滚动新闻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