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技术装备
技术装备
智能制造实现路径、发展瓶颈、国内外差距
发布时间: 2018-09-25     来源: 中国制药技术网

“现在有的企业搞智能制造,有制造没智能,最后变成了假的智能制造;有的有智能没制造,成为虚的智能制造。”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成立大会上,武汉华中数控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吉红略显犀利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企业的现状。智能制造到底有哪些实现路径?发展瓶颈在哪里?国内外差距有哪些?如何推进? 

智能制造加速推进成果明显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瑞华指出,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不高等种种制约,沿用过去的模式转型升级机会不大,智能制造成为当前推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据王瑞华介绍,工信部此前依托赛迪对400家企业/项目在实施智能制造前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有200家已建成数字化车间,30多家能够接近国际水平;改造前后成效明显,效益实现2位数的增长;节能环保效果显著。她举例说,某企业新建的智能工程与原来相比,每吨产品节水70%,节气58%。企业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方向。 

王瑞华表示,近3年来,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有4700多台智能化装备得到创新应用,1700多套工业应用软件研发使用,并有1000多项专利产生。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2017年,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机床数控装置、高档数控轴承等产品发展势头良好,行业提供智能装备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比如,青岛软控公司研制的PS2A乘用车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智能成型设备取得成功;共享集团研发的铸造3D打印智能设备及技术产业化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初步建成。 

正视差距共克难题 

“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增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紧迫感。”王瑞祥表示,目前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智能感知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薄弱,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传感器等关键装备和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内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亟待构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重道远,骨干企业仍在成长,尚未形成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创新能力。 

王瑞华表示,目前国内智能制造行业在核心技术、应用水平、体系建设等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希望各地各行业、各分会、各联盟有新的做法、新的模式可资借鉴。 

与会企业代表也道出了许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许多人参加会议不少,报告听了很多,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如何下手。”陈吉红建议,业内要加强交流合作。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公司的代表也提出,智能制造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领域,很少有企业能够独立、全面地掌握这些技术。他希望能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做好规划整合资源 

王瑞祥指出,必须做好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规划措施和实现路径。 

他建议,行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从生产端入手,聚焦国家智能制造工程明确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重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要瞄准智能制造涵盖的设计、制造、工艺、检测、控制、感知等多个技术领域,加快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集中全力取得重点突破;要针对当前两化融合水平低、数据集成、互联互通滞后等瓶颈问题,加快推进量化深度融合,加强基础共性技术、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等研究,补齐短板,增强基础支撑能力;要着力探索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通过推动网络化协同,构建云制造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全面互联;通过推进个性化定制,促进柔性化改造和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推动集成应用水平提升,开展在线故障预警、质量诊断等增值服务,降低生产运维成本,拓展价值空间。 

中机联副会长、智能制造分会会长薛一平表示,发展智能制造,整合资源是首要任务,同时要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培育品牌。要推动智能创新资源引进,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智能制造国际化发展。同时还要强化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破解高端人才匮乏、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短缺等的制约,打造多层次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支撑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