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药兴起于二次工业革命,又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失去了“世界制药中心”的地位,而错过了上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革命的发展契机更使得其显得处处落伍。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以拜耳等为代表的德资药企在并购重组、生物技术、拓展新兴市场等多个方面迈出了自己的步调,其谨慎、坚定、不激进的节奏或者为中国制药提供了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借鉴。
对于当下兼并重组后的巨无霸制药企业们来说,德国制药这个曾经发明阿司匹林的“前世界制药中心”显得拘谨而守旧,他还能代表现代制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吗?随着安进、健赞、吉里德之类在上世纪80年代新生物技术浪潮中崛起的新兴生物制药公司逐渐占据制药前沿的舞台,德资药企或许有着极其荣耀的历史,但是可以许给它一个同样光明的未来吗?
这样的质疑,时任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的康德已经习惯于不解释,他对《E药经理人》说:“德国拜耳与德国先灵的合并,与现在发生的这些并购案有所不同。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裁员削减费用,并购后拜耳先灵的运营状况很好。在中国,我们已经做到了所有在华跨国药企中的No.1。”从一家不需要太多科技含量的小型家庭式颜料生产企业,到发明“世纪之药”阿司匹林,再演变为今天这样一家全球性的代表着高制药技术水准的处方药公众公司,拜耳已经走过了145年的历史。
上世纪之初,德国药企在制药行业曾经真正建立起一个同行难望其项背的帝国,将人类引入了自主研发制造药剂的时代;但是德国制药大跨步的扩张和持续的强势因二战之败戛然而止,其后是之前处于下风的美国制药的兴盛。历史机遇和德国模式曾经成就了德国药企的群体崛起,但是之后模式化的德国药企也成为其消失在世界制药前列的主要原因。
当然,现在还不是下定论的时候。2007年,拜耳通过并购先灵重回世界前十的行列;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呈现出积极增长的发展趋势,1996年至今德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增长率在30%以上;而在中国等新兴医药市场中,拜耳先灵已经寻找到了快速增长的秘诀,俨然掌握着很大的市场话语权。
1.“世纪之药”阿司匹林
随着阿司匹林的诞生,人类开启了自主研发制造药剂的时代,它不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化学合成药品,更在为拜耳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奠定了其在全球医药领域的领导地位。
最早的现代制药公司出现在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时间是19世纪80年代,地点在欧洲的莱茵河流域,其中德国制药是主力。化学和制药工业成为那个时代经济最前沿的代表,而在此之前药品一直是从天然动植物和矿物中采集和提炼。
1863年8月,德国商人拜耳和染料专家威斯考特在德国巴门创建了一家染料生产企业。1865年,这两人购买了美国一家煤焦油染料厂的股份并开始了中间体的出口生意。1876年,又在莫斯科建立了一家厂。1881年7月1日,拜耳和威斯考特的后代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名叫富黎德里希•拜耳及其伙伴颜料厂股份公司。1883年,拜耳在法国北部富雷斯的工厂开始投入生产。1884年,化学家卡尔•杜伊斯堡开始在拜耳公司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拜耳的化学家们成功地进行了开创性的发明创造。1888年,拜耳公司创建了医药部门。1891年,拜耳在勒沃库森购买土地,用来建造生产基地。
1897年,拜耳公司的科研人员菲里克斯•豪夫曼博士在为其父亲研究更有效的、耐受性更好的抗风湿药物过程中,首次成功地合成出了高纯度,并且化学性质稳定的乙酰水杨酸(ASA)——这就是后来的“阿司匹林”。
1899年,阿司匹林首次进行了商标注册。随着阿司匹林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止痛药,并为拜耳带来难以想象的巨额利润,该商标也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药品品牌,被人们称为“世纪之药”。阿司匹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才开启了自主研发制造药剂的时代。阿司匹林不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化学合成药品,更奠定了拜耳公司在全球医药领域的领导地位。1912年,拜耳将总部迁往德国工业中心区勒沃库森。
那一时代,代表性的德国制药公司还有赫切斯特、默克、先灵等。同一时期,如今蜚声全球的美国制药企业却还只扮演着优秀的渠道分销商的角色,例如礼来、雅培、惠氏、施贵宝等。当时美国制药公司还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这些公司主要加工和销售天然药,分销给药店和其他零售商。如今叱咤风云的默沙东与先灵葆雅是由德国默克和德国先灵的北美分公司起家的,而辉瑞同样带着德国血统,它的创始人是一对移民至美国的德国表兄弟。
当现在德国药企往往因保守、不创新而受到诘责时,事实上现代制药的创新、研发等词是由德国人最先实践的。拜耳最早发现了实验室研发的潜能,将制药行业引入自主研发的阶段。1935年,拜耳将首个磺胺药物偶氮磺胺投放市场,其发明者Domagk博士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个多世纪以来,广谱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皮肤抗真菌药、糖尿病药物等新产品相继从拜耳的制药实验室诞生。
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拜耳数度分拆易名,直到1972年,公司更名为拜耳德国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向国际化学和医药集团发展。现在拜耳已跻身世界500强,在医药保健、材料科学和农作物科学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迄今已拥有18万个专利及6万个注册商标。
2.赫切斯特之殇
赫切斯特的遭遇正如同德国药企在世界制药舞台上的地位一样,逐渐从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充满新兴活力的开创者转变成一个拘谨守旧、驻足观望的没落贵族。
现代制药工业正式开始的标识有二:其一是血清抗毒素和疫苗类药的出现,另一个是基于煤焦油合成的化学药品,由德国化工业巨头赫切斯特公司首先研发。赫切斯特公司曾经是德国制药界的骄傲,同样也曾领跑全球制药业。然而,1999年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合并了赫切斯特公司,组建了法德合作的安万特公司。随着最终安万特公司于2004年被法国赛诺菲公司并购,新的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已经彻底抹平了赫切斯特公司的德国特征。
赫切斯特的遭遇正如同德国药企在世界制药舞台上的地位一样,逐渐从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充满新兴活力的开创者转变成一个拘谨守旧、驻足观望的没落贵族。
可以作为对照的是美国药企。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所有的新药都仰赖从德国和瑞士进口,新药都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有机化学技术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美国制药企业一个难得的机遇。由于美国政府对德国药品禁运,德国默克和德国先灵在美国的子公司,把欧洲的技术和对技术的商品化能力带到了美国,美国本土的制药企业也开始建立实验室,逐渐积累了新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二战后美国制药更是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同样是拥有德国血统,默克与先灵在北美的子公司在二战后比在德国的母公司发展要迅速得多。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各国制药企业是否搭上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生物技术革命这班车。由于这次药品研发的革命性转变,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处方药,处方药成为药品企业最为关注的领域。传统的非处方药公司,要想进入壁垒极高的处方药领域,只有收购合并一途。因此20世纪末期出现的制药业大合并,主要原因就是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
20世纪末没有哪个行业像制药业一样,几乎天天上演着并购,以至于研究这些企业的人会不断地忘记一些公司名字,记住一些新公司名字。然而,保守的德国制药业一直拒绝变革及新的投资,因此赫切斯特这样的昔日德国制药巨擘才会在并购中连名字都逐渐消失。
3.生物技术淘沙
德国已经不再是昔日的“世界制药厂”了,虽然德国在生物技术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但是这些研发成果转化成的药品,往往是在其他国家而不是在德国。
错过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对于制药行业的巨大推动力,使得当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日益充实进传统制药业,并逐渐成为制药业的明星时,德国制药显得处处落伍。
作为老牌的制药大国,德国仍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但是在国际范围的比较中,德国生物技术产业落后于美国和英国。根据德国政府的调查数据显示:德国现有500余家生物技术公司,这些生物技术公司拥有雇员13000余人,年产值达15亿欧元。
在2000年的比较中,美国生物技术企业的雇员数量是德国的3倍,英国是德国的2倍多;在企业销售业绩方面,美国是德国的6倍,英国是德国的3倍多。美国24%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上市公司,英国为17%,德国仅为5%。
更严重的问题是,德国已经不再是昔日的“世界制药厂”了。虽然德国在生物技术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但是这些研发成果转化成的药品,往往是在其他国家而不是在德国。比如2005年获得德国生产许可的140种活性物质中,仅有6种是由德国本土制药企业生产制造。尽管德国拥有无数制药企业,但大部分生物技术药品都不是由德国企业而是由美国、英国的企业来完成并实现市场化的。分析人士认为:德国在培育制药业商业联盟、促进创新、推动实验室科研成果产业化这几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为帮助德国制药业在生物科技时代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加强德国生物制药领域利益相关单位的网络建设,重振“世界老牌制药强国”的雄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专门制定了《德国制药业计划》,用于资助健康领域,以及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006年,由生物技术实验室研发的药品生产总值为31亿欧元,占到当年德国制药业生产总值的12%。当年获准生产的生物技术新药品,占到2006年获准生产的新药品总数的31%。这些生物技术新药包括:生物技术疫苗,治疗慢性病、重症和罕见病症的重组蛋白。在某些生物技术领域,德国制药正在迎头赶上。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