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一文简析|医药健康界的航母:强生
发布时间: 2018-04-13     来源: 新康界

行业巨变已经开始。企业如何转变思路,准备积极拥抱强者恒强时代的到来?接下来,新康界将对医药行业代表性龙头企业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以供参考。此为龙头分析系列的第 5 篇。

强生2017年报公布,销售收入764.5亿美元,同比增长6.3%,超出投资人预期。也是近十年来,强生增势最猛的一年。

 

强生近十年销售收入(百万美元)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制药业务成支柱

强生拥有消费品、制药、医疗器械三大业务板块,且在这三个领域都属于业界领袖的巨头。

2014年,强生制药业务的销售额超越一直领先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务,成为强生的支柱业务。到2017年,制药业务收入达363亿美元,跻身全球制药企业第4。

2017年全球药企制药业务收入TOP10(单位:亿美元)

根据EvaluatePharma全球处方药市场报告,预测2022年,强生在全球处方药销售排行榜中位列第五,在前十的第二梯队里增速最高,但各企业差距非常小,竞争激烈。

全球处方药销售预测2022年TOP10(单位:十亿美元)

来源:Evaluatepharma

2017年,制药业务在强生总收入的占比达到47.4%。在过去的5年里,制药业务以超过7%的平均增速增长,而另外两大业务——医疗器械和消费品业务,未见明显的起色。

强生三大业务板块销售额(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由于跨国药企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竞争压力增加,再加上不同业务板块的协同性较弱,于是,聚焦成了现阶段跨国药企们的关键词,业务拆分、业务出售已成为不少医药巨头的选择。

强生则在出售医疗器械制造业务。

血管医疗器械制造部门Cordis已经于2015年5月以20亿美元出售给了美国医药商业巨头康德乐(Cardinal Health)。2017年底,强生开始寻求包括LifeScan、Animas和Calibra在内的糖尿病护理业务的买家,中国的三诺生物参与了竞购。糖尿病护理业务的收入自2012年以来一直在下降,2017年销售额同比下滑9.7%。

从强生这些年来的发展策略来看,制药业务也成为了强生经营的重中之重。2010年,强生以24亿美元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Crucell NV,扩充疫苗业务;强生子公司Centotor收购肺病药物制造商RespiVert。2013年,以10亿美元收购抗癌药物研发公司Aragon。2014年,以17.5亿美元收购私人持股的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药物研发公司Allos BioPharma;2015年,收购了开发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创新疗法公司Novira Therapeutics;在最近的2017年,强生又以30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欧洲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Actelion,开辟罕见病治疗领域,补充了一系列肺动脉高压领域的治疗用药。

重点布局免疫和肿瘤

强生制药业务板块共涉及6个领域:免疫、肿瘤、心血管与代谢、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及2017年通过收购Actelion而进入的肺动脉高压领域。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免疫仍然占据最大份额,大约为1/3,给强生带来12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肿瘤领域收入占比20%,2017年一年增速达到25%,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领域。心血管与代谢、感染性疾病领域的销售额从2016年开始出现负增长。神经科学领域销售额则从5年以前一直下滑。

可见,与大多数药企巨头一样,免疫和肿瘤也是强生制药板块中重点布局的领域。

在这两个兵家必争之地,强生都有哪些法宝?

免疫领域——类克市场受生物类似药冲击,Stelara接棒类克

类克,1998年上市,是最早一批上市的人源单抗类药物之一。其专利已于2015年到期,与之而来的是生物类似药的暴风来袭。Celltrion和三星的生物类似药已相继在欧美上市。从2017年的类克的销售数据来看,类克依然守住了63亿美元的销售额,然而相比2016年的69亿美元的销售峰值下滑了将近6亿美元。于2009年上市的另一款用于银屑病的单抗——Stelara快速接棒,年销售额增长近8亿美元,维持强生在免疫领域的领先地位。 

2016 vs 2017强生免疫领域收入变化(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2018年有望获批上市的一款IL-23单抗新药TREMFYA®(Guselkumab),用于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是继Stelara之后另一个免疫领域的重磅产品。据EvaluatePharma预测,该药的销售额在2022年可达到15.59亿美元。

肿瘤领域——强势挺进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遭遇强大竞争对手

强生在肿瘤领域的产品线也是颇具看点,产品线已覆盖到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等病种。

前列腺癌在美国属于高发的癌症,发病率为500例/百万人,仅次于肺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说,强生非常有意在前列腺癌领域进行布局,产品线也较为丰富。2009年上市的阿比特龙于2012年获批一线治疗转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适应症,之后阿比特龙销售额快速增长,目前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5亿美元。2018年3月2日,FDA批准了Apalutamide的上市,这是第一个非转移性前列腺癌药。Apalutamide与Biogen的Aducanumab被EvalutePharma评为最有价值的研发项目,并预计Apalutamide在2022年的销售额为16亿美元。此外,强生还从Tesaro和再鼎手中拿到了PARP抑制剂尼拉帕尼用于前列腺癌的全球范围内的开发授权。可见,在前列腺癌领域,强生已有多个重磅药物加持,有望成为该领域的王者。

多发性骨髓瘤,强生拥有一线用药硼替佐米以及新晋的重磅药物达雷木单抗(Darzalex)。Celgene财报显示,硼替佐米的竞品来那度胺,2017年销售额达到82亿美元,再加上硼替佐米专利已到期,硼替佐米的销售受到严重冲击,从2014年开始销售额已开始节节败退,即将跌出10亿美元俱乐部。2015年上市的达雷木单抗,则在2017年销售额达到12.4亿美元,在多发性骨髓瘤市场稍微扳回一城。

此外,用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新药伊布替尼已于2015年上市,2017年销售额已达到19亿美元。可见,肿瘤领域已有4个产品突破了10亿美元市场,形成一定的产品格局。

肿瘤领域主要产品的销售额(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从2012年到2017年,强生在肿瘤领域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2.5%,这个数字在全球跨国药企中都处于领先位置。

近日,美国FDA已经授予强生在研新药erdafitinib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预计2018年美国会有81190例新诊断膀胱癌病例。对于转移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复发或难治性疾病,相对五年生存率仅为5%,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该领域存在较大的市场前景。

不难看出,强生未来仍将在肿瘤领域不断加码,一方面扩大在细分领域市场中的优势,另一方面把握开拓新病种市场的机会。

2017年12月,美国强生公司宣布支付3.5亿美元现金(约合人民币23亿元),与南京传奇合作开发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LCAR-B38M。不同于诺华、吉利德和新基,强生没有通过收购占领CAR-T领域的一席之地,倒是有点在这个领域小试牛刀的意思。

心血管与代谢——利伐沙班未来市场将不断扩大,糖尿病领域颓势难以扭转

利伐沙班的专利2024年到期,专利保护期较长。截至目前,强生正在进行利伐沙班7项适应症的相关研究。尽管利伐沙班的销售额增速已逐渐放缓,但随着适应症的增加,未来利伐沙班市场仍有望进一步扩大。

卡格列净在上市短短几年内已达到销售峰值。2016年,卡格列净因为可能导致下肢截肢风险增加而被EMA和FDA关注,FDA已就这一安全性问题向公众发出安全警示。尽管强生目前也在开展扩大卡格列净适应症的研究,但可能难以扭转颓势。

强生在中国

强生于1985年进入中国,三大业务均有涉及,目前拥有员工总数近万人。可以算是在中国本土化最强的跨国药企之一。

强生在中国市场格局一直是OTC与处方药近乎1:1平分天下。2016年,强生的处方药市场快速增长,销售额占比迅速扩大;与之对应的,OTC的主要品牌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增速放缓。

强生中国终端销售额OTC和处方药占比

 

数据来源:中康CMH

强生在华处方药市场的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强生的处方药在医院的销售策略开始渠道下沉,由原先的一二线城市等级医院向县域等级医院市场逐步渗透,以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为例,2016年在县域等级医院的市场增速达到25%。

二是,受益于处方外流,强生的部分处方药在零售药店的销售迎来新契机。例如2016年,黛力新则在零售药店的销售额达到14%的增长率。新特药品种则在新特药房的快速发展情况下,迎来了零售药店市场的快速扩张,例如抗癌药物万珂(硼替佐米),2016年在药店市场的增速达到50%以上。

三是,强生紧紧抓住进口新药的审评政策改革以及优审政策带来的利好,在中国市场快速跟进在欧美已经上市的新药。这2年在华上市的新药已成为强生在华市场增长的又一动力。例如强生近5年被FDA批准的重磅新药——西美瑞韦、卡格列净、伊布替尼等均已于2017年通过优审通道获得CFDA批准。抗肿瘤新药达雷木单抗也已进入注册审评阶段,预计1~2年内进入中国市场。此外,目前尚未获得FDA批准的研发管线药物,如Erdafitinib、尼拉帕尼、达芦司他等均已在中国同步开展注册和临床研究。

强生已上市产品管线及中国上市时间

 

数据来源:年报,FDA,CFDA

我国一直被跨国药企视为新兴市场。跨国药企往往优先选择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上市新药,在市场逐渐成熟甚至开始出现下滑时,才转向拓展新兴市场,以此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而近几年来,新药市场竞争激烈,新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跨国药企已开始转变思路,开始把握住新兴市场新药上市带来的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但是,在新兴市场并不是一面倒的利好,强生在中国市场也遭遇到不小的阻力。

原研药在中国的专利到期,国内企业抢仿跟进,加上近日《国务院医改办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意见》的出台,原研药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已面临严峻的挑战。2017年年底,豪森研制的硼替佐米作为首仿获得CFDA批准。最新政策优先利好国产仿制药在医院市场的准入及推广,豪森的硼替佐米可能首先会与强生在医院市场正面竞争,强生则面临市场逐渐被仿制药瓜分的威胁。

另一方面的阻力,来自于中国市场难以“量价齐飞”的困境。新药、专利药进入中国市场时的价格往往较高,市场可及则成为市场拓展的限制性因素。进入国家医保可以拓展新药的可及性,却又面临着大幅降价的风险。2017年,强生的硼替佐米、阿比特龙作为谈判品种成功进入国家医保,但最终价格近乎腰斩。降价进医保换取的销量增长是否能给产品销售额带来一剂强心剂,可以持续关注。

投资和创新:持续的动力

强生公司全球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戈尔斯基接受《商业周刊》专访时强调,未来强生将会继续在制药领域进行持续的投资创新。过去五年强生通过不断的投资和创新,已有超过15个新药上市,其中的11个都是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畅销产品。戈尔斯基提到,“强生计划2021年前再推出约10种新产品,每种产品都有十亿美元的潜在价值。“强生十分清晰,中国正逐渐成为创新的来源,强生也在中国大量投资,建立科研中心。目前强生在上海张江投资建成的医药孵化器/加速器JLAB将会为强生在中国带来更多更优秀的创新资源。作为全球制药巨头之一,凭借着投资和创新,强生未来航行之路也会愈加稳健。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