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唯你健康
唯你健康
秋冬季谨防脑血管变脆 坚持服药稳定血压
发布时间: 2013-10-21     来源: 生命时报

   秋冬季节气温逐渐降低,本是万物蛰伏之时,却是高血压病人的“多事之秋”。天气原因会导致血压波动,由此引起了脑血管疾病的高发。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此类疾病,如何正确服药保持血压稳定呢?本期,MSN中文网《名医讲堂》栏目请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志刚教授为我们一一解答。

  一年两个高发季 
  脑血管病一年中有两个高发季节,一个是大家熟知的冬天,大概在临近来暖气时到暖气结束前(11月到来年的3月)。这是因为,寒冷刺激会使患者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打个比方,血管就像橡皮水管,天冷时,橡胶就会变脆,如果水压增大,就容易裂开,我们的血管也是如此。 
  另一个就是夏天,尤其是三伏天时,暑热、湿热、闷热的情况下容易发病。在北方,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天气比较闷热,老年人由于年岁的原因,生理调节能力下降,比如体温的调节、血压的调节、心脏、内分泌系统等可能会变差,容易血压偏低。这种血压的波动,容易导致中风。血流和河流相似,河里的泥沙比较多,淤积后就相当于我们血管中胆固醇沉积形成的斑块,使河道变得狭窄。水量充足、压力大的时候,能够正常地通过,但是如果水流小、压力小,就容易堵塞。相似的,血压低或者血容量不够,就容易出问题。 
  由此可见,降压的同时要有度,太高或太低都不行,中老年人尤其要适当地个体化,有一个基本原则,即维持血压在140/90、140/85这样的水平。过去认为糖尿病患者要降得更低一点,比如130/80、130/85,但新近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个血压比140/90的水平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多,所以,糖尿病患者130/80的界限也在进一步提升,140/90、140/85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 
  降压药,只能减量不能停 
  长期吃降压药的人,血压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的水平,人体有适应性,感觉不到什么症状。但如果身体这种自动调节能力下降了,比如得过脑血管病或者已经血管狭窄的人,会对血压的一点点波动都比较敏感,例如感觉到头昏、疲乏、没力气、爱冒虚汗、嗜睡,尤其是日间困倦。还有的人出现半身麻木、语言表达障碍、平衡障碍、单眼黑蒙和模糊、眩晕等症状。这些都是警示性的信号,提示你要注意血压,适当地调整一下降压药,维持正常水平。 
  但需要提醒的是,很多患者在调节用量的时候习惯擅自停药或加量,这是不正确的。由于降压药有半衰期,有的半衰期时间比较长,比如CCB类药(钙离子拮抗剂),停一片可能十几个小时还看不出来效果,但是第二天或第三天就会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建议缓慢地、适应性地增减药量,比如原来吃1片,减掉1/4,看看情况如何,尽量将血压维持在140/90的安全水平,不能突然停药。
  改变生活方式和服药同样重要
  现今已知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100多个,除了一部分跟遗传相关,其余基本上都是生活方式的错误。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得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比较高,这是先天遗传带来的问题,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是后天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治疗干预。 
  首先,要多做有氧运动,适当地出汗,增加心率,比如每周有3~4次,总共三四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果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就应该坚持。饮食方面,要根据血糖情况、脂代情况、尿酸水平等,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食谱,适当地少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碳水化合物及高热量的食物,保证既不饥饿,也不过多地产生负荷代谢不掉。此外,还要戒烟、限酒。
  中医讲“节饮食,慎起居”,起居规律和服药治疗同等重要。早期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一般就能够解决问题,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前期,都可以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这种情况就不用吃药。中医讲“药食同源”,吃一些有针对性的食物,比如冬天脾虚的时候用点山药大枣粥,气虚的人用一点党参黄芪粥,血虚的人用当归、枸杞,通过亦食亦药的这种食品性的调整治疗,也可能会使我们身体的内环境达到相对正常的状态,即中医所讲的阴阳平衡状态。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