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唯你健康
唯你健康
中西医互补 防治慢性心衰
发布时间: 2017-11-28     来源: 医师报

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目前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

吴教授指出,现代医学对于心衰各阶段的诊疗已具备完整的体系,包括药物治疗、器械辅助、心理治疗等处理方法和临床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于顽固性心衰以及恢复速度缓慢的心衰患者,可引入中医治疗,也是有效控制病情的手段。

中西医互补 防治慢性心衰

吴教授表示,在心衰的诊疗上,中医和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手段。

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梗、重症心肌炎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两者的过度兴奋有主要作用。切断以上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可改善患者预后。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治疗大法。慢性心衰A、B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B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慢性心衰C、D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

慢性心衰的不同阶段,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可更好地实现慢性心衰从“防”到“治”的全面管理。

辨证看待中医 汲取中医文化精粹

吴教授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做到合理应用中药的第一步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科学而辨证的看待中医理论。中医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只有了解中医理念,理解中医精粹,具备知识积累与储备,才有可能合理的应用中医。

其次,中药应用的临床证据以及流行病学研究尚且有限,因此,在未来需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数据积累,得到临床证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收集临床证据 指导中西医结合诊疗

吴教授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处于不同阶段的心衰患者的诊疗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析,在具备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联合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家基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共同讨论制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该共识指出,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治疗后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慢性心衰防治中,尤其是药物规范化治疗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展,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然而对于慢性心衰的某些阶段、环节或防治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如利尿剂抵抗、心衰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下降等尚缺乏理想的治疗对策,一直是心衰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焦点之一。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加用中药,不仅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值得临床重视、验证和应用。

但是,慢性心衰患者常因基础疾病较多,存在多种合并症,需联合用药。因此出现多重用药,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目前,许多中药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西药间相互作用亦不明确,中、西联合应用时运用恰当可协同增效,运用不当也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时需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合用药物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必要的血药浓度监测。

情绪也可相互治疗?

吴教授指出,临床上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双心医学就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并且中医药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来“双心同治”,效果非常明显,且副作用小,在治疗心脏疾病的同时,能很好的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特别是在心血管病中,患者是由于对疾病的担忧所形成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还没有达到焦虑症、抑郁症的程度时,选择西药来进行干预,无太大必要,且西药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此时选择中药联合应用可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吴教授强调,心脏康复中的心理疏导很重要,西医的心理干预手段主要是抗抑郁、抗焦虑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不同情绪障碍会导致不同的心理障碍,但可用不同情绪之间的相生相克达到相互治疗目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即很好的说明了情绪之间的相互影响。

心脏康复要“早”且贯穿整个干预过程

吴教授表示,心脏康复的过程要“早”。医生在实时治疗患者的同时即可做到预期判断,在患病的早期即开始康复管理,而中医药在心衰的早期预防中具备独到之处。同时,心脏康复也不只是运动疗法,患者的治疗过程以及干预措施均属于康复,不能单独的看待康复,其融合在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

对于接受治疗干预后的患者,康复管理应侧重于体力以及功能恢复。现今部分医院设有运动仪器可帮助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并提示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情况,但是对于患者的经济能力有所要求,也会因此增加国家的医疗资源消费。

如果结合中医的方式或可缓解资源消费。对于有运动能力的患者,慢跑、体力活动等方式即可提升运动能力,而太极拳、八段锦均是中医疗法中已广泛应用的康复手段,6 min步行水平也可评估运动能力。对于需要被动运动的患者,则鼓励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多活动、早下床。

吴教授指出,心衰患者的心脏康复应各有针对性,个性化制定方案。对于心血管病后遗症的患者,可在西药规范治疗改善预后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调理,做到中西医结合,相互补充,发挥疗效。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