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社会责任报告缺失成出海绊脚石!看复星、石药、海正、绿叶、科伦、浙江医药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 2017-09-27     来源: E药脸谱网

下一步,希望引导医药企业自觉建设社会责任体系,提高行业整体水平,这也是真正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的中重要标志之一。 

9月23日,在第九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医药行业有了具备行业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这将会推动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促进中国医药企业自觉担当并履行社会责任,最终打造具有中国医药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生态环境,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成熟和规范迈进。


据了解,《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指南》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等8大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协会共同发起,由复星医药、海正药业、石药集团、绿叶集团、浙江医药、科伦药业、珍宝岛药业等7大在医药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发起单位,由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专家作为智库支持,由《E药经理人》杂志负责策划执行。 

经过1年的调研,由行业协会专家、社会责任专家和企业社会责任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走访了12家涵盖化学制药企业、原料药企业、中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大型医药集团公司等行业内有具代表性的企业,与130余位企业最高管理层及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专家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形成了85000余字的访谈录音。经过文献分析、企业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式,对中国医药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现状、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做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可持续发展责任、产品安全责任、劳工关系社会责任、EHS社会责任、价值链生态圈社会责任、客户社会责任、人权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九个维度建立了具有医药企业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形成了30万字的《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指南》一书。

事实上,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

但由于历史的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一方面是由于过于重视经济利益,法规建设和监管力度不足,缺乏社会舆论监督,一方面是由于缺少行业配置环境和医药行业特殊标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社会责任报告长期缺席。

也正因如此,中国医药行业需要一个具备自身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指南》中构建的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为药企提供了9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和166项三级指标,参考了医药企业自身特点。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可持续发展责任、产品安全责任、劳工关系社会责任、EHS社会责任、价值链生态圈社会责任、客户社会责任、社会公益责任等九个维度,为中国医药行业提供参考标准,也为我们医药企业责任社会报告编写提供了指南。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表示,“下一步,希望引导医药企业自觉建设社会责任体系,提高行业整体水平,这也是真正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的中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会长潘广成则认为,“通过《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指南》的发布,必将促进中国医药产业合规经营、创新发展,助推中国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社会责任报告缺失成药企出海“绊脚石”

“其实中国很多企业生产的原料药质量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但在出口面对国外供应商时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需要有社会责任报告。”郭云沛表示。

在国际医药产业巨头辉瑞、默克、拜耳、葛兰素史克等都已无比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并将其作为商业战略组成部分的当下,令人惊异的是,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仍无比淡薄。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5年,我国240家医药上市公司中累计仅有47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占19.58%。医药百强企业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仅为21家,占21%。 

不仅如此,大部分企业高层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滞后,概念混淆,没有将社会责任上升到整个企业的战略层面。在内容上将社会公益责任简单等同慈善活动,仅仅披露企业正面信息,对负面信息进行隐藏或弱化,内容拼凑,总体报告质量不高等。 

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性本身直接关系到药企出海进程的顺利与否。复星集团副总经理兼健控品牌市场部总经理周挺在媒体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医药企业和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上都非常看重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指标,一份社会责任报告的英文版,相比于其他报告,其实更容易受到国际认可。“对方会对你的企业有亲近感。”周挺表示。 

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自2009年后保持增长态势,其中仍然不乏优秀案例,一大批中国企业树立了社会责任理念,建立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升了整体的社会责任绩效,包括复星医药、石药集团、海正药业、绿叶制药、浙江医药、科伦药业等。

复星医药:推进供应链环境管理

复星医药是在社会责任报告方面较为成熟、且远远走在行业前列的企业。自2009年3月发布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每年定期发布,每年均获得润玲环球责任评级的医药行业第一。 

相比国内医药企业的意识缺失,国外医药企业对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履行非常全面。近年来,复星医药开始了在绿色供应链方面的尝试与探索,2014年成立集中采购与采购管理部,开始对复星医药的集中采购、供应商的体系及制度建设等进行系统性管理。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复星医药发布《复星医药绿色供应链管理基本准则(试行)》,在关注质量、成本、交付、服务等供应绩效的基础上,引入了绿色绩效。采用百分制,从EHS的合规性、组织机构、费用投入、目标策划、节能减排、意识培训、持续改善和供应链影响8个方面25个评分项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同时,其针对旗下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及医疗器械板块24家成员企业超过120人进行了绿色供应商评估培训体系。 

复星医药以“绿色供应链”项目为契机,与成员企业联动,协同提升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致力于营造更为和谐的行业生态圈。 

石药集团:构建开放式药物研发创新体系 

创新是医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国际通行看法是,医药企业发现、开发和上市社会需要的创新药是“成功商业中最核心的部分”。 

1998年,石药集团开始向“从原料药向制剂、从仿制药向创新药、从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的发展转型。石药集团药物研发体系是内部实行三级研发体系、外部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集团内部,石药集团药物研究院和美国研究中心是一级研发,负责中长期战略产品和重大技术创新工作;子公司研究所为二级研发,负责中短期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车间实验室为三级研发,负责生产一线的技术改造、质量攻关、成本降低等工作。

集团外部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建立产业技术的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联合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就行业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二是建立联合实验室,选择科研院所在新药开发早期阶段开展合作。 

经过20年的努力,石药集团已拥有在研新药项目17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25个,国内首创新药品种34个,累计获得ANDA批准的药品8个,9个药品在ANDA在审待批中,恩必普、玄宁先后获得当时最高国家奖励——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 

海正药业:为“救命药”开通“绿色通道” 

2015年8月起,海正药业控股子公司海正辉瑞陆续接到多位患者对放线菌素D的求药信息。 

近年来,包括放线菌素D在内的多个整体用量小、应用面窄、疗效不可替代的“救命药”均面临短缺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多是我国药品价格形成和采购机制未能充分考虑到此类特殊药品的公益属性,未能根据此类药品的需求和供应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定价和招标政策。 

海正辉瑞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紧急调拨市场仅有的一部分存货帮助首批求助患者渡过难关,海正辉瑞富阳工厂还第一时间重新部署生产计划。新的生产基地耗资15亿元人民币,海正辉瑞在成本巨幅上涨、单药利润亏损的压力下,提前将放线菌素D下线供应市场。截至2017年1月,海正辉瑞累计销售放线菌素D达36.6万支。

绿叶制药:中药国际化的梦想与坚持 

产品走进美国市场是所有怀有国际化梦想的中国制药企业的追求。2006年,在FDA总部召开的临床试验申报预审会议,FDA派出了包括临床、药理、毒理、药学等各领域共13位神评专家的团队,最终确认了绿叶制药的红曲源性天然他汀——血脂康的植物药身份,认可了其安全性,并同意不必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直接进入Ⅱ期临床研究。

FDA的大门“宽进严出”是业界深谙的事实,绿叶制药还给自己上了一道“紧箍咒”——严格按照Ⅲ期临床的标准来完成Ⅱ期试验。2011年正式启动了“血脂康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这是中国内地医疗机构首次参与中药申请FDA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药国际化之路前无古人,没有多少先例可以学习,带着执着的创新精神和坚定的国际化梦想,绿叶制药血脂康的国际化之路在脚下延伸。 

浙江医药:把治污做成一个新产业 

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仅量大,而且成分复杂,往往是污染大户的代名词。而在浙江医药昌海生物分公司里,有一个占地100亩的环保资源厂,这个厂自成体系、独立核算、有考核指标,完全按照精细化技术要求来组织生产。只不过,它的生产原料是自家制药企业排放的“三废”,且使用的是国际顶尖的废气处理设备。 

11.5万多吨废水贮藏在8米多深的池子里,在厂区内看不到,也闻不到气味。为了这个“看不见、闻不到”,浙江医药特请任南琪院士主持工艺设计废水处理设施。为了找到最彻底的废水处理方式,浙江医药引进德国焚烧炉设备,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目前,该产业年增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硬是把治污做成了一个新产业。 

科伦药业:研发创新“弯道超车”

生物技术药物是近年来全球研发的热点领域。科伦药业介入生物技术药物时间稍晚,但在单抗、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等技术领域,针对重大和多发疾病领域已启动20余项验证性和非验证性靶点的生物技术药物研究。2016年下半年,抗EGFR单抗注射液进入临床,治疗中国高发性胃癌的重组抗VEGFR2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实现国内首家申报临床。 

2012年底,科伦药业全面启动创新转型,制定了以“仿制药为基础、创新驱动未来,仿制推动创新”的研发战略,全面推进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小分子、大分子仿制和创新产品布局。四年来,科伦药业共申报92个项目,29项为国内首家申报,截至目前获批临床49项,待批生产36项。

此外,科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牢固树立“环保优先、永续发展”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将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科伦药业制定“三发驱动”发展战略,运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手段,从源头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需求量,在过程中控制对资源的消耗,在末端加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

其中,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科伦药业下属全资子公司,也是其践行“环保优先”的典范。伊犁川宁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采用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发酵、化学提取、酵解、控制和节能环保技术,填补新疆抗生素原料药行业的空白。设施占地面积超过300亩,投资超过17亿元,占公司项目总投资25%以上,是中国医药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环保投资项目。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