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艾尔健、阿斯利康:我们不会逃离中国
发布时间: 2017-08-24     来源: 赛柏蓝

跨国药企增速放缓,业绩滑落,不时爆出裁员、撤回研发中心等新闻,甚至康德乐都要退出中国了,相比于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将近20%的增度,现在的中国市场,对于跨国药企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吗?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跨国药企增速放缓,业绩滑落,不时爆出裁员、撤回研发中心等新闻,甚至康德乐都要退出中国了,相比于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将近20%的增度,现在的中国市场,对于跨国药企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吗?

带着业界的疑问,近日赛柏蓝访问了几位药企高管。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谈到中国的发展环境时,态度颇为乐观“中国机遇大于风险,中国虽然有风险,但是别国风险更多,做药待在中国是最好的事情。中国的货币、经济增长形势、政局、政策都是稳定而一以贯之的,这是很难得的环境。”

▍政策压力

中国的机遇大于风险是不少跨国药企高管的共识,然而中国的政策形势日渐紧张也是不争的事实。

医院严控药占比、医药分开、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对于相当一部分跨国药企来说,都需要时间去消化。要求医院严控药占比、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使得高价药在医院的销售渠道不再畅通,而医院渠道又是跨国药企的重点市场。

除此之外,专利到期是所有跨国药企专利药品都要面临的市场挑战,专利到期后,原研药将会面临巨大市场冲击。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趋近完成,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在医保支付、产品定价等方面,势必会成为原研药一个不小的压力。

▍市场挑战

即使抛开政策不谈,逐渐崛起的本土医药企业对于跨国药企也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挑战。一跨国药企高管就向赛柏蓝说到“近年来,本土药企创新实力的增长是有目共睹的 ,在有些方面,他们甚至赶在我们前面。”

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狙击之下,跨国药企纷纷选择了各种策略的降价,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剧烈变化。

▍药价频降

在此种大背景之下,医保目录谈判是不少跨国公司选择的降价途径,即通过牺牲一定的市场价格空间,来换取进入国家医保的资格,从而实现“以价换量”。

2017年4月,人社部公布了拟进行药价谈判的44个药品名单,经过谈判之后36个产品以谈判的形式入围医保,其中绝大多数为跨国药企产品,降价幅度最高的近70%。

在政策层面,国家医保投入的财政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处于专利期的独家产品、高价药品是部分患者所必需的,国家层面必须要兼顾到药品的可及性,跨国药企高价、临床必须的产品就有必要回归到患者可负担的水平。

无独有偶,8月18日,辽宁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同意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三种药品降价的通知》,拜耳医药生产的三种不同规格的利伐沙班片在辽宁省内进行降价,最高降价幅度达到65.9%。

而拜耳的这一举动,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对于跨国药企来说,已不稀奇。诺华的雷珠单抗距专利到期尚有10年之期时主动降价2600元,爱可泰隆的肺动脉高压用药波生坦片主动降价80%,可见,外资药企的降价已呈现常态之势。

对于如此大幅度的降价,造成的利润损失,艾尔建中国区总经理赵萍向赛柏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以价换量从长远来看,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带来更高的营业额,至于说市场准入、价格下沉的挑战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我相信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市场,药企还将获得良性发展。”

其实,近年来,跨国药企的产品降价是有迹可循的,趋势也日渐明朗,并且可以预计这一趋势将会延伸下去。

相比于药品还多是装在纸袋里面的大药片时期,似乎跨国药企的超国民待遇正在逐渐剥离。

恒瑞的市场总监马须春认为,在早期,国家出于吸引外资的需要,给外企提供了税收、政策等优惠措施,而无论是踢足球也好,还是打拳击也好,在一场比赛中,国家作为裁判会做到公平、公正。

2016年跨国药企在华销售前三甲分别为辉瑞、阿斯利康以及拜耳,销售额分别达到29.75亿美元、26.22亿美元和21.63亿美元。巨头仍然是巨头,然而面对趋严的政策,后起的竞争对手,中国趋紧的成本压力,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故事似乎结束了,但是跨国药企的下一个诗篇将会如何续写,我们还不得而知。(郑瑶)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