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综合 >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
卫计委:2016改善医疗服务行动10大工作重点
发布时间: 2016-04-21     来源: 卫计委

4月20日,《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官网站正式对外发布,其在巩固2015年改善医疗服务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2016年继续深入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工作重点。

深入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为城市大型三级医院。工作的重点内容是继续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6年重点做好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医疗质量、信息推送、结算服务、药事服务、急诊急救、优质护理、中医医疗、人文关怀10项工作,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1.全面实施预约诊疗。三级医院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不断提高预约诊疗率,有效分流患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一是提供多种预约诊疗方式。通过网络、电话、窗口、诊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为患者提供便捷的预约诊疗服务,患者预约就诊更为方便。二是实现分时段预约。合理安排预约患者就诊时间,在“预约优先”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测算就诊时间,不断提升预约就诊的精确度,争取预约时间精确到小时,预约患者候诊时间得到有效缩短。三是探索开展实名制预约诊疗。加强身份识别,逐步实施注册式管理,有效加强号源管理,遏制倒卖号源现象,患者挂号体验有效改善。四是加强复诊患者预约管理。提供便捷的诊间预约、复诊预约途径,合理安排复诊患者就诊时间,实现与首诊预约患者错峰就诊,提高预约诊疗效率。

2.逐步推行日间手术。三级医院逐步推行日间手术,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日间手术服务,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一是主动公开日间手术病种和术式清单,为患者提供公开、透明的日间手术信息。坚持患者自愿原则,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为患者实施日间手术。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宣传,引导患者逐步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二是理顺内部业务流程。为开展日间手术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人力与物力支持,探索建立日间手术中心,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以医联体为切入点,衔接分级诊疗制度。在医联体内部形成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术后患者随访制度,指导下级医疗机构做好患者术后康复,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逐步形成“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3.持续改善医疗质量。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开展提升医疗质量专项活动。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中,以强化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质量管理和费效比控制、加强平台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推行疾病分级诊疗过程中医疗质量连续化管理、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管理和逐步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长效工作机制,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创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式方法,形成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新格局,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体实施方案另行下发。

4.多种形式信息推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新媒体、微平台、手机信息、电话等途径提供诊疗信息推送服务,患者获取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对门诊等候、预约诊疗的患者提供就诊相关信息,对接受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和手术前后的患者提供围手术期诊疗相关信息。推广利用微信、短信等形式向患者提示异常检查检验结果信息。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自助打印、手机信息、电话告知、网络查询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提供检查检验结果,以及就诊项目、药品、单价、总费用等查询服务。

5.费用结算方便快捷。一是优化费用结算流程。做好入、出院手续办理及结算时间预约安排,减少患者等候。为住院患者提供床旁、护士站、结算窗口等不同出院费用结算途径,逐步提升床旁结算比例。加强部门协调,争取医保等部门支持,在医保实时结算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患者缴纳自付部分费用即可办理入出院手续,患者入出院更加便捷。二是提供便捷结算支付方式。探索使用就诊卡预存、银联等多种支付方式,通过诊室内记账、诊间结算、手机等移动设备支付医疗费用,减少患者排队缴费次数,缩短排队等候时间,患者结算更为便捷。

6.药事服务保障安全。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合理用药指导。通过多媒体、人工窗口等多种渠道,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探索提供自助查询机、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扫描药品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等即可查询药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在取药窗口、门诊大厅等区域设置各种类型多媒体设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合理用药宣传。

7.急诊急救无缝衔接。急救中心(站)要充分发挥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的指挥和调度作用,合理调派救护车,强化院前急救快速反应,缩短急救反应时间。规范医疗急救行为,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原则转运患者。医院要加强急诊力量,提高急诊服务能力。接诊医院要为院前急救开通绿色通道,并加强院内急诊与院前急救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衔接,实现无缝衔接,不推诿、拒诊急诊患者。

8.深入推进优质护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和护理专业内涵,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科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满足临床工作需求。普通病房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非住院部门要根据患者诊疗量、手术量等合理配置护士,保障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9.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医疗机构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满足患者中医医疗服务需求;鼓励根据中医诊疗特点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鼓励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

10.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大力推动医院文化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等,发挥医院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引导作用。提高医务人员对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针对儿童、产妇、重大慢性病住院患者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提供专科特色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增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相关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