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保健品疯狂“啃老” 记者揭秘消费陷阱
发布时间: 2013-06-1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78岁的牟大爷看上一款理疗床垫,却在体验时意外身亡,死因至今是个谜。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老人往各种保健品上大把砸钱,而各种损害老人权益的事件却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思考:我们是否缺失了对家里老人的关爱?每一位老人是否该有更丰富的晚年生活
  78岁的牟大爷是郫县郫筒镇居民。今年5月24日,在一家名为“丽可”的保健品体验馆内,牟大爷躺上一张体验床垫作理疗,再没起来。
  几经协商,体验馆向牟家赔了9万元。因双方私了,牟大爷未做尸检,他的死因至今不明。
  近年来,保健品损害老人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牟大爷的离开,我们不得不追问,理疗床垫何以能致人死亡?那些赚取昧心钱的不良商家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处?老人们为何对保健品集体狂热并深信不疑?
  为此,华西都市报记者深入多个保健品推销讲堂,做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查、接触了众多案例之后发现:一个专门瞄准老年人的所谓“保健品”市场正迅速扩张,商家为了营销不择手段,越来越多的老人正悄悄被啃!
  A 体验馆靠啥吸引人?
  ●不到3个月,罗大爷居然买回了床垫、治疗仪、保健食品等共计5万多元的东西。
  免费米面油吊住老人胃
  5月29日,记者找到牟大爷的儿子牟长建。对于父亲的死,他坚称体验馆负有责任。但死因是什么,他也不清楚。他说,父亲光顾这家体验店至少有四年时间,“积极性很高,每天必去。”
  牟长建说,父亲生前经常从体验馆领一些米面油、棉被等回家,有时还跟着出去旅游。后来就买回一些保健品和床垫。“保健品买了5000多元,床垫1万多元。但即使买了那种床垫,他仍每天按时过去。”牟长建分析,或许是因店里人多,不像他在家里那么闷。
  牟大爷意外死亡的消息,似乎并没有在郫筒镇引起多大波澜——同样是郫筒镇的罗大爷,现在还经常光顾“丽可”及其楼上的“俏夕阳”体验店。
  “比上班还准时。”罗大爷的儿子罗宇文(化名)说,父亲曾先后从两家体验店买回了一大堆保健品。“之前一家人多次劝阻都没用。争吵中,父亲居然说我们是吝啬钱而不顾他的死活。”罗宇文偷偷作了统计,不到3个月,父亲居然买回了床垫(11880元)、治疗仪(4180元)、保健食品(31456元)等5万多元的东西。
  治病又长寿抓住老人心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华西都市报也连续接到数十位市民的投诉称,家里老人“像被洗脑”了,用平时省吃俭用攒的钱,买回一些原本低廉甚至有害的所谓高科技器械、保健食品,。
  家住成都北门大桥附近的杨女士说:“我老头子听了一个讲座,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补硒可以治60多种病。我老头子的糖尿病之前一直很稳定,但他现在迷这个产品,病情出现反复。我们已经吵过很多次了。”
  都江堰的张先生说:“我父母在高桥花8000多元买了6盒虫草精。我了解到这种虫草精一盒的正常售价不过几十元。”
  郫筒镇的罗宇文说,为摸清保健品体验店如何忽悠自己的父亲,他让年长的亲属前去听讲座,并偷录了下来。在该段录音中,一男子以众多名人为例,宣称不吃保健品会早死,吃了保健品则会长寿。
  ……
  b 稻草为啥卖成金条价?
  ●李经理以另外几位老人的身份举例,说他们在退休前曾是律师、教授等,“啥都清楚。”
  退休教授听课老人从众跟随
  市民胡先生这段时间也在和母亲闹矛盾——老母亲想买一台“高电位治疗机”。
  胡先生多方了解,这种治疗仪生产成本只有几百元,而试用点卖给老人1.58万元——“他们咋就敢把稻草当成金条卖了?”胡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6月4日,记者进入这家位于成都洞子口路的体验点。室内摆放上百把塑料椅,坐了一半人。和其他保健品店一样,一位20来岁的小伙握着麦克风,正带领50多位老人拍手、唱歌。
  记者从小区物管了解到,这家公司租门面办体验点,已有两个多月。“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位老人来体验和听课。”
  讲课前,经理李先生先对带来新朋友的几位老人进行了表扬。记者注意到,老人们对这份表扬,都微笑着表示接受。
  “人体就是一个电磁兼容系统”,“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取决于人体带电量的多少”……和大多数养生讲座相似,这家公司的健康理论也让新来的几位老人似懂非懂、半信半疑。
  随后,李经理以另外几位老人的身份举例,说他们在退休前曾是律师、教授等。他借此说:“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们的老律师,他啥都清楚。”“你看我们的教授也来听课了……”
  有了这些权威的“认证”,刚进门听讲座的几位老人放松许多。实际上,绝大部分老人都是这样,先是跟其他人来听课、体验、免费领赠品,并最终购买其产品。而在记者调查中,几乎每个保健讲堂总能遇到一些退休医生、教授这样“身份比较有说服力”的老人。
  C 业内自曝忽悠路数
  ●有没有疗效,全凭一张嘴。一旦老人说体验了感觉有点失眠,你要说这正是治疗仪在起作用。
  在水碾河附近的一个菜市内,两家医疗器械销售点位于菜市的最深处,门店旁边的围墙开有一道小门,成人仅能侧身通过。记者注意到,每天早上,到这两家销售点体验和买产品的老人很多。
  6月5日开始,记者以经营类似医疗器械为借口,先后多次到这两家体验店与老板接触。熟识后,该店负责人自称姓李,已经在此做了三年时间,每天最多营业6个小时。谈到生意经,李先生总结说:归根结底要会忽悠。
  “别看我现在赚钱很轻松,但创业开始时,还是很艰难,”李先生说,“因为根本没人相信你的产品”。
  老人免费体验还送上等米面
  李先生说,像他一样销售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人,在创业初期,都要做好让老人“占便宜”的准备。在宣传阶段,首先就要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为此,除了发传单和免费发放健康书籍外,他花了一大笔钱买进一些激光仪、激光梳等设备,邀请老人免费体验。然后,将买来的米面、油盐、鸡蛋等免费送给前来体验的老人。
  李先生提醒说,买来的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一定要上等的,如果送的东西不好,精打细算的老人就不会再次上门了。这期间,即便是亏本也无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别着急卖产品慢慢拉近距离
  “体验7到10天,一直别提卖的事情。”李先生说,但一直要不断关心老人,做好服务。一旦老人主动询问后,再吆喝高价,最后以优惠为由,以低价卖出。
  在老人们体验期间,李先生会时不时根据老人们留下的联系方式,打电话问候。“今天体验怎样?”“有没有好转?”之类的话会让老人觉得贴心,慢慢就会拉近距离。
  积累医学词汇便宜不怕退货
  “有没有疗效,全凭一张嘴。”李先生举例说,一旦老人说体验了,感觉有点失眠后,你要说这正是治疗仪在起作用,一定要坚持使用;反之,一旦有人说睡眠质量好,同样要说这得益于治疗仪。总之,要学会顺杆爬。
  此外,李先生还会在业余时间看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积累一些专业词汇,“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着”。据李先生介绍,在他从事这一行的三年中,忽悠的这一招很少被人识破过。“如果遇到真正懂的人,立马全额退款。”李先生说,因为进价很便宜,卖保健品的不怕退货。
  这类商家在选用产品时却极为讲究,他们往往会找一些正规、但比较偏的品牌销售,吃了、用了都不会有副作用。
  两千元一堂课课程九真一假
  专家是增加销售产品可信度的又一手段。据李先生介绍,公司每个月都会安排专家前来讲课,每小时两千元。课上一般都是教老年人一些养生知识,然后会在其中捎带推销产品,偶尔还会有试验、互动和找一些忠实的用户上台讲体会。“往往都是九真一假,一般人很难分辨。”李先生说。
  当记者希望直接联系上该店所请专家时,李先生表示,专家资源掌握在公司领导层手中。
  对话总经理:原材料三四百元为何卖价要上万?
  “高电位治疗机”号称在四川省内有一百多家体验店,每天上万人试用。于是,记者联系上该公司总经理吕先生。
  华西都市报:医学界关于高电位治疗的分歧很大,你怎么看?
  吕先生:那是学术界的事情,他们如果推翻了这个理论,国家药监局取消了认可就是了。
  华西都市报:有很多媒体和医生质疑你的产品。
  吕先生:那是外人不了解这个行业,以至于误解。还有同行恶意抹黑。
  华西都市报:有医生提出,治疗机内部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电子元件和芯片等,生产一台的原材料价值大约三四百元,为何要卖1.5万元的高价呢?
  吕先生:这种产品是企业自主定价。成本除了研发费用,更多的是人工。
  我在四川有一千多员工,每个月工资要三四百万,一年仅工资就要发四千万元,这些成本要加到机器上去。即使一台卖1万元,也要卖4000 台才够工资钱。加上房租、水电以及公司运行的其他基本需求,一台机器如果不卖万元左右,做不出来。而且,公司的员工给老人洗脚、按摩等,也应该得到回报。
  按照吕先生的计算,其公司的运行成本很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百元”级的产品卖到“万元”级的价格?这或许是不少市民更关心的——理清了其中的门道,就可以知道家里老人是怎样“被洗脑”的。
  新闻链接:高电位治疗机能否治病争论很大
  目前,“高电位治疗机”在一些地方风行。记者从国家食药监局的官网上查到了“高电位治疗机”的登记信息。但在此前国内多家媒体关于高电位治病的报道中,不止一位医生揶揄:“如果高压静电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那患者去高压变电站旁站着就可以治病了。”
  记者辗转联系上南京鼓楼医院康复科的刘珂医生,她于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在川大华西医院求学时专门对这种“高电位治疗”做了临床研究。她是为数不多认可高电位治疗机有一定效果的医生。“我发现它对植物神经功能调节是有一定作用,对失眠和便秘有效。”刘珂说,但她无法确定是否对高血压、糖尿病也有效。
  但同时,也有医生对临床研究提出质疑:临床研究时间较短,无法确定患者长期处于高压静电环境中受到的危害。
  医学界的争论,让普通市民更是莫衷一是。但总有一部分人会相信,这正是“市场”所在。
  控制血栓检测人为调节仪器温度
  有媒体曾报道,部分销售保健品的体验店可以人为控制血栓检测结果。顾客第一次验血时可以把血栓调得长一点,有的老人一看自己血栓那么长,顿时被吓得不轻;等他买了保健品或者试用仪器几天后,再给他做一次检测。这时候,可以再次人为控制检测结果,直观地宣传产品疗效。“说实话,只要你见机行事,有没有疗效还不是你说了算。”业内人士李先生说。
  记者联系上几个自动血栓检测仪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对方均称这确实可以实现,并称是通过人为调节抽血量和仪器温度,从而达到控制最终检测结果的目的。
  记者手记:老人想买的或许只是一份关爱
  对于老年人买保健品遭遇的问题,恐非一句“理性消费”能够解决。
  调查中,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总经理说:“有人质疑我们给老人洗脚是做秀。我想问他,你给你的父母洗过脚没?”后来他在计算成本的时候,把洗脚服务的回报也算进去了。所以几百元的产品,他算出了上万元的卖价——我想,这万元高价里应该还包括他们对老人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个问候。
  我和老人们聊天,他们也知道喝水、洗脚并不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但让他们感到高兴和温暖的是——自家子女们也没这么亲热。
  症结其实出在我们身上。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给父母洗过脚,或者很久没有和父母说过几句贴心话。所以,当他们固执地要付出万元高价的时候,其实是在为我们缺失的关爱买单。
  爱父母,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多沟通,就像我们向朋友掏心掏肺一样。或许,这才是老人们想从体验店里买到的。
  纵深阅读:老年产业尚未规范化运作
  省老龄办在去年底公布了一份“四川未来30年人口老龄化预测”。最迟在2027年,四川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最迟在2036年,四川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记者查询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发布的《2011年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发现,食品、医疗和营养保健已成为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最多的三个方面。加上老人们对服装、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老年产业”。
  记者同时也发现,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时曾专门提到:保健食品将另行规定。但至今仍无下文。
  法规的缺失,让目前的“老年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而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的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对虚假广告识别能力的欠缺以及维权的艰难,正在成为不法商家牟利的温床。
  食药监局:9成保健食品广告违法将启动专项打击
  单就保健食品而言,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官方数据显示,在去年和今年的1-3月期间,保健食品广告90%以上属于虚假违法广告。其中,宣称有治疗作用的严重违法广告占虚假违法广告的39%。
  事实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明确提示,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时,经常陷入五大非法宣传陷阱。并有针对性地提醒道:“药到病除”不可信、“健康讲座”为促销、“免费活动”为洗脑、“权威证明”属虚构、“专家义诊”是骗局。
  5月27日,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部署,四川正式启动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其中包括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在这之中,非法宣传最为普遍。四川省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取证是让他们最头疼的问题,要搜集到完整证据链不容易,要逮现行则更不容易。基层执法人员呼吁相关法规早日出台。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