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的重点在于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在前几篇沟通和人际关系处理之后,才有基础谈这个。特别是处于QA中基层岗位的人来说,因为管理层级越高的人,管理服从性越高,才有谈标准的可行性。越是基层越需要情理折服之。
但对于比较高层的QA,例如质量受权人,则应起步就强化乃至固化标准化概念。
标准化管理的益处无需我太多废话了,而且对于整个QA团队的执行策略来说,要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我们强调沟通的作用,但是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就要推出标准。同时,对于基层QA的执行,可以有效的弥补技术素养暂时不足的缺陷。
把标准作为立身存命的根基,是QA始终要坚持的,即使暂时的曲线救国,最终依然要回归标准。事实上,有觉悟的管理层,对此是没有异议的。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是个很讲道理的人,但是只有涉及到标准或者说文件的事,我不讲理。此外执行层面上,也是坚决不动摇。这也是借助管理强化支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坐在会议室里可以尽情讨论;文件签署前可以充分沟通;但一旦形成书面,就别再废话了。
有人说,人家就不认怎么办?那么第一,
GMP强调文件的形成,需要相应人员的参与。有些企业,在文件制定之初,就成了质量部一个部门的事,这就是大错特错。或许迫于认证压力,但起码认证过了就该回到正常轨道。其实我更建议借助认证压力一举奠定这个基础。
既然参与了就是认同,而且这些参与人员通常需要包括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以夷制夷。基层的QA在执行监督的时候,就可以改变口吻了,这不是我说的哦,是你们领导签字同意的哦,这不关我的事哦!有意见请找你们领导哦!
哦,如果有人签字当放屁,那么请尽情的在管理会议上嘲笑之,这样的人是应该坚决从管理层中清除出去的。当然,这样的事搞个几次,我觉得事不过三,相应的管理人员都该服帖了。毕竟这个理就是这个理。
还有一些人,坚决把文件当个屁,不肯形成书面的东西。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谈管理,谈历史教训。口说无凭,立字为证。这可是多年总结出的真理。借助这个理论,在一切有可能的场合和机会,推进标准或文件的建立。对于还是固执不从的,请嘲笑之:“你说话都是当放屁的吗?”
在实际执行标准化体系建立时,有个要注意的,在开始的时候,不要太坚持自己观点的实现。让这个文件的快速出台,然后关注执行落到实处,并以此带动更多的文件一一建立,最终形成一个氛围,才是关键。错的东西被制定出来,终究会有事实给这个观点所持者一个教训的,急什么呢?让子弹多飞一会。形成全面的标准化概念才是正题。
不要强求一开始的完美,那是不切实际的。造势才是整体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也是第一步。说到这的时候,造势需要群众基础啊,这也是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先学会做人的原因。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的做人技巧以及坚持不懈的韧性。我们经常会在一件事就要成功时这样评价,大势已成!
当你百折不挠的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相信自己,跟随的人会越来越多的,因为这是正确的道路,大家会慢慢从中获益的,也就会引导更多的人归心。标准化氛围一旦形成,可以说,一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已开始步入良性轨道,很多事情都变得如此简单。而且可以有效地分解掉QA背负的全部责任。同时,这也是所谓的全员参与的正确落实。
同时,体系的有效性保持,也只能依赖这个标准化体系。所以我认为,标准化比技术研究要重要,更优先。体系有效性得到保持之后,才可以谈持续改进,而那时才是我们在技术研究上重点投入的时刻。
GMP强调的很多东西,其实并不是空话,只看我们怎么理解并贯彻。做扎实的体系,才会最终为之受益。道理是这个道理,怎么做,并且坚持下去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