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照料中心成居家养老模式样本
发布时间: 2015-05-29     来源: 北京商报

    居家养老终于有了承载的实体——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昨日,多家机构联合披露了《2015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在提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时,《报告》将此模式定位为未来北京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认为伴随着养老服务去机构化的步伐,养老机构逐渐向社区回归是必然趋势。然而业内认为,北京目前鼓励部分养老院、敬老院等改建成照料中心,服务、经营能力较弱可能会阻碍其充分发挥辐射社区居家养老的作用。

    解决九成养老需求的重要对策

    早在2008年底,北京市即提出“9064”养老新模式,即到2020年,北京市将有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这意味着,居家养老服务将成为未来市场需求巨大的服务种类。不过有养老机构资深经营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时虽然市场认可政府的提法,但却对居家养老服务具体如何落地、落地后怎么保证经营收益等存在一定困惑。最终,养老照料中心成为了现阶段解决这类需求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建设了104个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共投入2.4亿元,最多给予了每家中心400万元的补贴。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这种照料中心直接服务了周边118万老年人,而今年北京还计划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的1.22亿元主要投资到完善本市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平台功能上,至少新建40个照料中心,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发现,以建成时间相对较早的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为例,服务可辐射全街道19个社区,但其老龄公寓仅有100张床位,中心拥有面积约为7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与金融街老龄公寓仅一门之隔。公寓内老人若需医疗服务,可通过一条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卫生服务站。同时,卫生服务站还为公寓内所有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周到公寓巡诊两次,老人在此看病拿药亦可医保报销等服务。

    实现资源最大化的机会

    “不可否认,相较于市场上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确实更符合北京老人的需求特点。”上述养老机构资深负责人如是说。而北京商报记者此前也从市民政局处获悉,北京将把养老照料中心往一个集成服务的平台去打造,比如借助餐饮等各类专业企业,外包服务并集合在一起,辐射至周围的社区。

    而《报告》中则进一步阐述,北京目前已出台政策规定,允许有条件的养老照料中心申请独立设置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对周边医疗资源丰富、自身难以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养老照料中心,可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开辟绿色就诊通道,为入住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

    《报告》甚至以此预测,未来北京养老机构将更加趋近于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具有中小规模、毗邻社区(或社区内)、有丰富医疗资源等特征。

    “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能帮助不少面临经营瓶颈的养老机构增加运营收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上述养老机构负责人兴奋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基本上提供的照护服务都是日托式的,不用老年人留下过夜、不占用床位,且随时可以增减、更换服务对象,在有限的白天时间里实现对场地、人员、设备等资源的更充分利用。

    盘活已有公办机构的挑战

    与整体养老行业建设的过程一样,社会资本在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过程中肯定也是不可或缺的。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表示,去年撬动了社会直接投资20余亿元,而今年,全市将进一步推进养老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推行公建民营的模式,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机构的运营。李万钧透露,目前政府已与养老产业协会共同成立了养老产业基金,帮助社会资本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

    “各街道社区,尤其是老旧社区中土地、房屋资源稀缺是目前不少想要介入经营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因此,去年本市曾经发布政策要求,养老照料中心将优先鼓励对民办养老机构、街(乡、镇)敬老院或养老院、光荣院以及符合条件的全托型托老所,实施改建、扩建或整合改造。

    然而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员杨团表示,优先鼓励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改建有利于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效益,但改建成照料中心后,服务项目变多,公办养老院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而上述负责人也表示,这类机构只要不改变原有的传统体制,就不会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作用,建议政府放开企业参与这些机构的转型、改造经营。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