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技术装备
技术装备
生物制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25-11-08     来源: 制药工艺与装备

随着社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推动医疗体系变革与公共健康保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区域产业协同能力不足及技术链不完整等挑战,严重制约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全球化拓展能力。为此,本文提出构建稳定性导向研发体系、推动工艺标准化、强化冷链包装协同设计体系、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闭环,以支撑生物制药高质量发展。 

生物制药行业是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也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公共健康服务水平的核心指标。在疫苗、单克隆抗体及细胞疗法等高端生物制药技术突破的带动下,该行业显现出显著增长潜力。然而,在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依赖单一规模扩张的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亟须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深度转型平台。

Part1
生物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在科技为先导、品质为导向的当代经济中,推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系统化、标准化与集约化发展势在必行。生物制药制品具有分子结构复杂、工艺敏感度高、品质属性多元等特性,高度依赖严格贮运条件,单一生产规模难以解决药物疗效不稳定、批次差异及上市后安全性风险等问题,唯有建立以品质为核心的研发、生产和监管体系,才能保障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控性,切实满足癌症、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需求,而高质量发展是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驱动力[1]。

Part2
生物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

生物制药产业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场景延伸等方面缺乏健全的生态支持体系,基础研究资源配置不均衡,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为创新活动提供持续技术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比例普遍较低,在抗体工程、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储备不足,制约高端产品商业化推进;贯穿药物研发全流程的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试验数据标准化程度低,阻碍跨机构、跨阶段信息互通与风险评估进程[2]。另外,创新生态的薄弱还导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许多基础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目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与连续性,尤其在鼓励早期创新和承担高风险研发方面的机制仍不完善。

2.2产业集聚与协同效应不足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需具备完备的空间集聚模式和产业链协同能力。当前产业地域布局与产业链整合仍显薄弱。空间结构上,呈现北京、苏州等地区过度集中,边缘区域发展滞后的不平衡格局。中西部地区因缺少完善的上下游配套系统,引发产业链断裂、核心技术本地转化困难及资源聚集能力弱化,制约区域合作创新网络建设[3]。这种区域间的发展失衡不仅加剧了资源与人才向东部少数高地过度集中,也限制了全国范围内产业生态的多元化和韧性培育。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尽管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与成本优势,却因政策引导不足、配套服务缺失而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Part3
生物制药稳定性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3.1构建稳定性导向研发体系

在生物制药领域,产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决定其药效、安全性和可控性的关键因素。在高质量发展战略下,应确定以稳定性为核心的研究开发逻辑和技术路径,确保从设计初始到生命周期终止均有清晰的质量管控依据和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以p H缓冲体系、蛋白质浓度、辅料类型为指标的多参数筛选平台,仿真评估各因子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依据《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稳定性指导原则》《新药稳定性试验指南》,通过设定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加速应力条件,快速识别潜在稳定性缺陷;长期稳定性测试依据目标贮存条件设计,监控药物关键品质特性。研究过程中需构建稳定性响应机制,当关键指标偏移时,可追溯到配方或工艺参数,定位变异根源并实时校正[4]。该体系为后续工艺标准化奠定分子层面的科学基础与风险预警机制。

3.2推动生产工艺标准化

生物制药行业生产过程稳定性对确保制剂品质一致性及产品可预见性至关重要。在蛋白质、疫苗和细胞治疗制品生产中,工艺参数微小波动易导致生物活性下降、杂质含量波动或稳定性下降。因此,推动工艺标准化已成为提升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路径。为实现工艺标准化与动态控制,过程分析技术(PAT)被广泛应用于关键工艺环节的实时监测与调控,逐步取代传统的离线检测。本文将连续反应体系、连续净化装置和自动化流体加工装置相结合,实现反应物料密闭无缝传递,减少人为干预。抗体类药物制备中,采用连续流工艺使生产效率提升1.7倍,蛋白凝集降低38%,生产周期由21天缩短到12天,印证了连续工艺对高质量产品的适配性[5]。稳定高效的生产工艺为药品工厂后储运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产品基础。

3.3强化冷链包装协同设计体系

在生物制药领域,冷链与包装的协同设计是保证产品安全稳定的关键。生物药品因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高度敏感,其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降解或丧失。生物制药产业链包括血浆等原料生产、疫苗等生物制药制造、医药流通与销售。如附图所示,揭示了原材料、制造、流通销售三个环节的本质关系。另外,附图呈现出产业集聚的物理形态布局基础,并暗示了在这种空间集聚下,核心企业-配套企业-服务机构间通过信息共享、功能互补、资源优化配置、知识溢出所实现的深度协同机制。这种协同是克服生物药物高度敏感性,保障冷链包装等关键系统有效运作,最终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和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强化冷链包装协同设计体系不仅是技术需求,更是产业集聚背景下激活协同效应、优化整个系统运行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产业集聚通过空间集中、功能互补与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其协同机制依托核心企业-配套企业-服务机构模式,构建动态联动关系,增强系统运行效能,同时采集多源数据如产业分布、专利协同等指标,可量化企业互动与知识流动。

生物制药产品稳定性保障贯穿整个产业链,冷链与包装作为连接制造与流通、销售乃至终端使用的关键桥梁,其协同设计必须紧密贴合产品属性,并覆盖从出厂到患者的全链条。基于此,本文提出聚酰亚胺/铝/聚乙烯(PI/AI/PE)复合薄膜,优化高湿环境气体阻隔性,针对易氧化型药品,采用防氧化涂料盖材和脱氧体系组合方案,控制氧化风险于可接受范围;针对紫外防护问题,采用含二氧化钛保护层或褐色钠钙瓶等抗紫外材料,结合二次包装构建多重保护结构,降低运输过程光降解风险。

3.4 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闭环机制

构建基于稳定性数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闭环机制是保障产品一致性、安全性和溯源性的关键,该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包装体-环境-响应三维稳定映射模型,耦合不同包装材料和运输方式,实时采集温度、湿度、振动频率和光照等环境参数,并关联CQA变化。通过多因素回归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识别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关键环境应激源,据此动态优化运输路径、包装材料与缓冲结构,实现对药物稳定性的自适应闭环控制。该自适应闭环控制机制的成功实践能够从根本上化解因环境波动、包装局限或运输条件不匹配导致的药物失活风险,通过构建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动态优化的闭环通路,不仅显著提升了关键质量属性的在途保障能力,更能实现从被动响应质量问题到主动预测干预的质量管理范式跃迁,这既是精细化管控物流风险的终极手段,也为患者用药安全构筑起坚实的动态防线,最终确保每一支药物从出厂到使用终端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可控、安全可溯,最大限度地实现生物医药产品的临床价值。

Part4
结语

现代医药科技与智能制造技术深入融合,驱动了生物制药行业稳定性管理加速转向数据与模型预测。在此背景下,亟需持续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提升行业对稳定性管理的认知水平,构建协同高效的技术生态,助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由规模优势转向质量引导,实现战略转型目标。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