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美国FDA正式批准了默沙东旗下Keytruda Qlex(帕博利珠单抗与berahyaluronidase alfa的皮下注射疗法)上市。
此次批准覆盖了Keytruda静脉输注制剂所有已获批的实体瘤适应症,适用人群包括成人及12岁以上的儿童患者。这意味着全球最畅销的癌症免疫疗法迎来给药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此前的每次30分钟静脉输注,转变为仅需约2分钟完成的皮下注射。
其实早在今年6月,该皮下剂型就已在中国申报上市,成为国内首 款申报上市的皮下注射PD-1抗体。行业预测,它有望在2026年获批,这将是中国癌症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技术突破:从静脉到皮下
Keytruda Qlex是一种全新配方,将Keytruda与由Alteogen公司开发的透明质酸酶变体berahyaluronidase alfa(ALT-B4)相结合。这种组合让大体积的单抗药物能通过皮下注射迅速分散和吸收,成功突破了单抗药物传统上必须静脉输注的技术限制。
FDA的批准主要基于一项代号为MK-3475A-D77的关键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377例未经治疗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无EGFR、ALK或ROS1基因变异。患者按2:1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每六周一次皮下注射Keytruda Qlex联合化疗,或每六周一次静脉Keytruda联合化疗。
结果显示,皮下注射与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暴露水平相当,达到预设终点。疗效方面,两组高度一致:皮下组客观缓解率(ORR)为45%,静脉组为42%;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也同样接近:皮下组与静脉组的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7%和47.6%,未出现新的安全风险信号。
患者受益:治疗更便捷
Keytruda皮下注射剂的最大优势在于极大地提升了治疗便利性。它可由医疗专业人员在多种场景下进行给药,从输注中心到医生办公室或当地社区诊所,为患者提供了更灵活的治疗场所选择。
Keytruda Qlex的给药方案具有灵活性:可每三周一次,在一分钟内完成给药,或每六周一次,两分钟内完成给药,所需时间显著短于30分钟静脉输注的Keytruda。同时,它还提供大腿或腹部作为注射部位选择(需避开肚脐周围5厘米区域)。
研究数据表明,与静脉注射Keytruda相比,皮下注射帕博利珠单抗使患者在椅旁的停留时间分别减少了49.7%(59.0分钟 vs 117.2分钟),在治疗室的停留时间减少了47.4%(周平均:66.7分钟 vs 126.9分钟)。
医护人员在治疗准备、给药过程和患者监护上的总活动时间减少了45.7%(周平均:14.0分钟 vs 25.8分钟)。这对于无需留置输液港或存在静脉通路困难的患者尤为有益,可大大简化治疗流程。
对患者来说,这种治疗时间的缩短意味着更少的误工时间、更低的交通成本以及更能融入正常生活的治疗体验。癌症治疗正在从一种需要专门安排时间的“大事件”,转变为更加日常化的医疗管理。
应对专利悬崖的战略布局
从商业角度看,皮下制剂的推出也是默沙东应对Keytruda专利到期的重要策略。Keytruda是全球最畅销的处方药,2024年销售额达294.82亿美元,但其核心专利将在2028年到期,届时将面临生物类似药的激烈竞争。
通过新的给药技术、设备和制剂专利,默沙东希望在原研药生命周期末端建立起新的壁垒,相比只能提供静脉输注的生物类似药,更便捷的皮下剂型仍具备明显竞争力。
不过,默沙东也面临知识产权挑战。2024年,透明质酸酶技术龙头Halozyme指控其专利侵权,要求收取销售额3%-7%的权利金,否则可能申请禁售令。这场纠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K药皮下制剂的市场表现。
全球与中国的皮下PD-1/L1竞争加速
在全球范围内,皮下注射PD-1/L1药物的竞争正在加速。截至2025年9月,全球已有四款皮下PD-(L)1药物获批上市,分别是: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药业的恩沃利单抗(PD-L1)、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皮下制剂(PD-L1)、百时美施贵宝(BMS)的纳武利尤单抗(Opdivo)皮下制剂,以及默沙东刚刚获FDA批准的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皮下制剂(PD-1)。
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这一前沿领域。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皮下制剂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信达生物开发了一种创新型的PD-1/IL-2α-bias双抗融合蛋白药物IBI363。该药物针对亚洲患者中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的领域,已启动与Keytruda头对头的关键注册研究,其首个全球III期临床研究(MarsLight-11,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也于2025年8月获FDA批准开展。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在实体瘤领域与国际巨头展开的正面较量进入了新的阶段。
便捷性是否值得溢价?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皮下制剂确实能节省社会成本,减少医院输液资源占用,降低护理操作时间,甚至可将治疗场景从医院转向社区。但问题是,药企很可能会为这种便利性设定更高价格。
那么,“便利溢价”是否合理?医保是否愿意买单?
尤其是在中国,医保控费压力持续存在。新剂型若想被迅速接纳,必须通过药物经济学论证,证明其不仅能提升患者体验,还能切实降低医保基金支出。这一点,将是其在中国获批后能否顺利进入医保的关键。
目前,帕博利珠单抗已通过谈判进入2024年医保目录,覆盖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适应症,但2025年医保目录纳入情况尚未明确。国内100mg规格的K药定价约17918元,按非小细胞肺癌标准方案(200mg/3周)计算,年治疗费用约43万元。如果皮下剂型能证明可节约医疗资源,或为医保接受一定溢价提供理由。
中国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Keytruda皮下制剂在中国潜力巨大。中国癌症患者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皮下注射有助于缓解三甲医院输液压力,也便于下沉市场患者获取先进治疗。
凭借临床急需和境外数据支持,该药在中国很可能通过优先审评加速获批,预计2026年落地。接下来的看点在于其市场策略:如何定价?能否进入医保?与静脉剂型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
另一方面,本土PD-1企业也不会坐视。虽然短期内难以撼动K药地位,但它们可能快速跟进皮下剂型研发,或凭借现有静脉制剂的价格优势,在“便利”和“成本”之间提供另一种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像信达生物的IBI363这类差异化产品也在崭露头角。其Ib期研究数据显示,在89例晚期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到41.2%,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62%,而三级以上不良反应与PD-1单药相当,这或许代表了中国创新药另一个突围方向。
肿瘤免疫治疗的下一站
Keytruda皮下注射剂的批准,是肿瘤治疗走向人性化、便捷化的重要标志。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抗体药物转向皮下给药,甚至进一步发展为家庭自我给药系统,就像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那样。届时,癌症治疗更像是一种慢性病管理,患者能在更自主、更少干扰生活的方式下接受治疗。
但这也伴随新的挑战:如何保证居家给药安全?如何远程监测不良反应?医疗系统需配套相应的监管和培训机制。此外,随着多个皮下制剂陆续问世,未来还需考虑这些药物联用的可能性,以及不同制剂之间的相容性和药代动力学互动。
默沙东宣布,Keytruda皮下注射剂将于9月下旬在美国上市。中国市场也有望跟进,预计2026年获批。可以预见,随着该剂型在全球更多地区获批,肿瘤免疫治疗正变得更便捷、更高效。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党支部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持..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党支部召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党支..认真落实巡视组反馈意见,进一步规范协
按照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巡视..关于相关收费标准的公示
根据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关于召开会长办公会的通知
各会长、副会长单位: 根据四川..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组织召开
2025版《中国药典》将于2025年10月..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