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唯你健康
唯你健康
洗澡是长寿良药!医生苦劝:入伏之后,老年人洗澡谨记“4不要”
发布时间: 2025-08-04     来源: 健康养生常识

入伏之后,酷热潮湿,皮肤易出汗,老人们更觉皮肤发黏、整日昏倦。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频繁洗澡解乏,感觉身上凉快了、通透了。然而您可知道,洗澡虽好,却也是一门大学问。尤其老人身子本就虚凉,洗不对、不注意,反倒容易引出头晕、关节酸痛、血压波动等问题。

我常说:“洗澡若得法,胜过药一帖。”三伏虽热,体内却藏寒湿,需温养通络,不可妄图猛凉猛冲。养生最怕的就是大意,那洗澡这件“小事”,您可真的做对了吗?

一、三伏养身,不拒热,而忌寒

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阳气如天之日,主温、主升、主通。老人阳弱体寒,这时候若借助沐浴适度发汗、促气血运行,是最顺天应时的养身方法。

哎,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图身凉,一下子冲冷水,那阳气被逼退,寒湿内入,反而容易头晕恶心、肚腹胀痛、关节酸软。就好像炉火正旺,一瓢冷水“嘭”下去,不仅火熄,还可能烟反灌。

从中医角度看,这叫“寒邪入腠”,而皮肤乃肺之合,皮冷则肺弱,呼吸系统也会牵连受损。您若三天两头洗完澡就觉得身子沉重、精神打不起劲,那真不是老了,而是洗错了。

二、老人洗澡必须谨记这4个“不要”

❶ 不要大汗淋漓时立马洗

此时毛孔大开、阳气散逸,若水温低、室内风大,就极易令寒气趁虚入体。宜待汗干身清,再进浴室,方能避免“因凉致病”。

❷ 不要空腹或刚饱便洗
空腹体虚,洗浴易头晕乏力;刚饱气血属中焦,骤然洗浴可能扰乱运化之机,甚至引发胃肠不适。

中医里这叫“胃气不和,先天难固”。所以建议餐后半小时,或清晨未食时暂缓洗浴。

❸ 不要久泡热水
三伏虽热,热水微烫即可。切忌长时间高温泡澡,尤其高血压、心血管病老人,极易导致血压骤升心跳混乱。

不少人洗完澡说“头发涨涨的”,其实就是热血上涌,气不归元。这可不能当玩笑看。

❹ 不要洗完即穿衣出门
湿热之后,毛孔犹开,若即刻吹风、受阳、吹空调,极易寒气逆入。应先静坐或擦干换衣,方可外行。

尤其晚上洗澡后,直接吹空调,不少人晨起即觉脖子僵、肩膀酸,这就是“风邪入络”的表现。

您有没有发现,洗完澡立刻睡觉,有时反而睡不稳?那就是体表未闭时阳气不藏,神不安也。

三、洗澡时可辅以“温养驱湿”之术

有时候,我会在洗澡水中撒些艾叶、姜片,或薄荷少许,这些药食之物,能温阳通络、化湿止痒,尤其适合伏天湿气重、腿脚沉的长者。

每次泡脚前,我先泡点艾叶,一股药香扑鼻,那种“从足暖到心”的感受,实在舒服。您也可以试一试,用锅煮十分钟,倒入热水盆中泡脚、擦身,一身轻松不少。

这个古法在很多养生馆被称为“药洗”,殊不知,普通人家就能做、天天用。有没有朋友已经在家试过?分享给我们大家看看经验如何!

四、洗后养护,胜过洗身本身

老年人洗澡不是干净了事,更要考虑“养后”。洗完后若感觉偏虚、疲乏,就该喝点温水,补上阳气。

❶ 可趁体湿轻擦风油精于百会、风池,防风祛湿、清神宁心。

❷ 睡前喝杯温姜枣水,稳脾温胃,也利于夜间气血归藏,不失眠不盗汗。

洗后不饮冷水、不吃凉饮,是我几十年不变的口诀。有时晚饭后泡脚、洗净,再手握温杯坐卧片刻,自觉身心俱安。

真要说洗澡这件事,我打个比方:洗对了,是一帖“动中补”,洗错了,反如“饮鸩止渴”,看似爽快,实伤正气。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洗澡不单是清洁,更是护精养神、趋寒避邪的法门。三伏时节,是阳盛阴微之时,老人正阳渐衰,所以最需小心呵护身体这壶“微火”。古人云:“善养生者,和阳而止,顺气而行。”洗澡亦然,不可掉以轻心。

从今天起,换一种洗法、换一种心态,不急不躁,顺脉而浴,也许这伏天的闷热、湿气,就不再是敌人,而是帮助你活络全身、滋养阳气的时节。

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