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对话爱尔康中国区总裁柯瑞德:穿越周期,2025逆势增长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 2025-08-14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2025年,是爱尔康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0个年头。对于这家拥有近80年历史的全球眼科巨头而言,站在新的节点上,面前铺开的,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开局。

挑战在于,中国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无论是政策环境、患者需求层次还是支付体系,变化都在加速演进,尤其是人工晶体国采的落地,打破了过往惯性,让整个眼科手术市场迎来一次深度重构。

令人惊喜的是,在这场风暴中,爱尔康不仅稳住了脚跟,而且表现出色,成为为数不多实现逆势增长的跨国企业之一。

过去一年,爱尔康中国在其核心业务板块——手术产品和视力保健领域,双双取得稳健增长。高端产品渗透率持续攀升,市场份额节节攀高,成为爱尔康全球体系中的增长引擎。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快而稳”的本地化路径,爱尔康是如何做到的?其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判断、思考与选择?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医趋势专访了爱尔康中国区总裁柯瑞德(Rick Kozloski)。自2022年上任以来,他反复思考最多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帮助中国患者建立对眼健康的正确认知,并通过构建专业教育体系,夯实医生端能力;二是如何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眼科技术第一时间引入中国,并真正实现本土化的可持续落地。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但也是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市场之一。”柯瑞德坦言,“庞大的市场需求天然伴随着复杂性,眼下,正是最值得投入的时机。”

01
本土化布局全线“升维”

2023年11月,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开标,人工晶状体首次被纳入国采目录。这是一场关乎市场格局重塑的“硬仗”,不少企业面临利润下滑、份额波动的压力。然而,爱尔康却在其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中标全部八个品类的企业,并在其中七个品类中竞价排序第一。

在柯瑞德看来,这场成功,首先在于思维的转变,“在我们的理解上——带量采购不只是价格调整,更大的意义是让先进技术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事实上,这次成功存在必然成分。在行业内,爱尔康是极少数技术布局完整,拥有双焦点、三焦点、景深延长等技术的厂商,因此也是此次国采中唯一一家覆盖全部高端品类的企业。

这是爱尔康中国的新篇章,遍观药品、耗材、IVD,能够在集采旋风驶过后实现销量翻盘的跨国企业十分罕见,爱尔康正是其中之一。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国采落地以来,爱尔康中国市场有着良好的业绩表现。过去两年间,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业务板块已在公司内部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市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带量采购只是企业经营的一环,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所有决策的出发点,都生长于“本土化布局”这片底层土壤之上。

“过去两年,我们不断推动总部理解本土化的重要性,通过本土研发和本土合作逐步深化本土化布局。”柯瑞德直言。

在本土研发层面,中国正在逐步深度融入全球研发系列,常态化听取中国医生和专家的反馈意见,参与早期产品的定义和改良。例如近期一款新一代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其操作界面与关键参数就根据中国医生建议进行优化,预计将于2027年上半年上市。在本土合作层面,爱尔康也不断拓展共赢路径,比如2024年8月牵手本土企业欧康维视,在中国区,将部分干眼类药品转交给后者运营,形成资源互补,共同提升产品可及性与覆盖面。

这些背后,实则是两层思维的转变:一是不再是把海外产品“推”向中国市场,而是让中国需求“拉”动全球创新;二是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创新技术最大程度可及。“创新产品就像一颗种子,我们要确保它最适合中国的土壤。”柯瑞德表示。 

02
All in眼科的创新实力

不同于其他眼科企业,爱尔康一个最大的行业标签是——100%聚焦眼科。

作为对眼科诊疗路径理解最深入的公司之一,自2018年以来,爱尔康累计投入超50亿美元,汇聚1900多位研发人员,打造出超90项在研产品管线。无论是白内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还是屈光矫正领域,爱尔康均具备全球领先的创新思路和研发实力。

而在中国市场,爱尔康坚持“两大原则”推进产品引入:一是聚焦中国多发病特征,坚持本地化适配;二是通过进博会、博鳌乐城等平台,加速全球领先技术的在华落地。

以白内障治疗为例,在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好、看得稳”的诊疗理念变革下,爱尔康近年来在中国密集引入核心晶体产品,比如基于Clareon材质平台的 焕全C+三焦点系列——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体、PanOptix® Toric 三焦点散光矫正人工晶体。

据悉,Clareon平台是爱尔康在经典AcrySof材料基础上系统性迭代的结晶,采用新一代疏水性丙烯酸酯配方,基本实现“零闪辉”现象,大幅提升视觉清晰度和生物相容性。在光学设计方面,爱尔康三焦点“全程视力”设计理念也是领先业内,可兼顾远、中、近三段焦距,特别是在中距离(60cm)视觉表现上,可满足阅读、运动、开车等多样化生活场景,真正实现“术后摘镜”的生活质量提升。

据悉,到2024年第一季度, PanOptix系列全球已累计植入超过300万枚,远远领先于同类三焦点产品。

在近视治疗领域,去年底爱尔康推出新一代高端产品——Wavelight Plus 全光塑屈光手术系统,其独特的3D眼球模型重构和Ray tracing光迹追踪技术,实现了从“标准矫正”到“个性化视觉优化”的技术跃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该系统全球首发市场,目前基于早期临床数据,患者满意率达到99%左右,医生反馈普遍表示,“患者术后能比常规术式多看视力表1-2行”。

据柯瑞德透露,爱尔康已在中国构建清晰的中长期创新引入路径,未来3-5年内,将陆续引入新一代先进人工晶体、超乳玻切一体化手术系统、新一代Biometer智能规划系统等重磅新品,分别代表着全球眼科诊疗水平的前沿方向。

03
30年:从产品引入到生态构建

2025年,是爱尔康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0个年头,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这家全球眼科巨头不仅是中国眼科医疗产业快速发展的亲历者,更是深度参与者与关键推动者。

“当前,中国已成为爱尔康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其增长速度与健康需求双双居于全球前列。”柯瑞德直言道。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20岁以下近视患者人数将突破1.87亿,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1.9%。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导致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等高发疾病呈持续上升态势,中国也已成为全球白内障和玻切手术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袤市场中,爱尔康不断深化本地化布局,从产品引进、技术培训,到专业教育、组织建设,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本土诊疗生态系统”。

仅从产品引入视角观察,在中国眼科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先进眼科技术和设备普及度较低的前十多年,爱尔康陆续引进了Acrysof首款一片式折叠人工晶体、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等开创性产品,为市场注入先进理念和技术;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和消费需求的增长,爱尔康系统性升级服务,引入三焦点人工晶体PanOptix焕全、DAILIES TOTAL1水梯度隐形眼镜、NGENUITY 3D手术可视系统等,进一步丰富本地产品矩阵;第三个十年,爱尔康的创新策略聚焦“高度个性化”与“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与本地伙伴合作,不断推出更具引领性的产品,包括全新Clareon材料平台人工晶体、中国首个非衍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AcrySof Vivity焕采以及全球首发的Wavelight Plus全光塑技术。

先进技术的落地,离不开临床能力的提升。因此,爱尔康始终将“技术可及”的另一半——“技术应用者可及”作为另一大战略支点,30年间见证和陪伴了中国一大批优秀眼科专业技术应用者的诞生和成长。

比如2008年启动的白内障超乳发展(PD)项目,是爱尔康独有的手术能力提升平台,系统支持医生掌握超声乳化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截至目前,已有超2000名专业技术应用者参与项目,惠及数百万名患者;2018年起,爱尔康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玻切发展(VRD)项目,进一步覆盖眼底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高难度技术,迄今已与1600多家医院、近3000名医生合作,累计完成手术近700万例。

在基础教育之外,爱尔康还搭建了贯穿全职业周期的支持体系:在北京、上海设立爱尔康体验中心(AEC),逐步构建起推动中国眼科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教育中枢”。截至目前,爱尔康已在全国建立7家大型眼科显微镜手术专业教育中心、10余家省级专业教育中心。

“未来,我们还将根据新产品节奏,不断扩展教育资源,与中国医生共同成长。”柯瑞德表示。

除了面向市场的教育体系,爱尔康在内部人才发展上也持续加码。截至目前,爱尔康中国团队已扩展至近1000人,构建起以“速度与责任感(Speed & Accountability)”为核心的高绩效文化。2023-2025年,爱尔康中国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杰出雇主”,持续推动多元化、包容性建设,通过全球员工调研、荣誉表彰等机制,激发团队活力。

展望未来,面对政策变化、竞争加速以及处于不确定中的全球挑战,整个行业都在正在面临一个新的开局,所有参与者都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其中的定位和策略。

据柯瑞德透露,随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迈入深度变革周期,爱尔康正在进一步加码本土化生产项目规划。与此同时,爱尔康还将以更本土化的产品、更系统化的教育、更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与中国市场共创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