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40天股价大涨超240%,曾靠裁员、贷款“求活”,ADC“老大哥”ImmunoGen翻身了?
发布时间: 2023-06-16     来源: E药经理人

一部ImmunoGen的发展史,几乎半部ADC行业前进史。ImmunoGen是真正的技术先驱,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是安进、拜耳、罗氏、礼来、诺华、赛诺菲、武田们ADC产品背后的技术支持者,是美国和中国最出色的ADC公司创始人或者核心技术人才的出处,而他自己却坐了数十年的“冷板凳”,至今仅有1款商业化产品。当聚光灯来到,这位ADC“英雄”,却浸润在一道悲情而柔和的光里。

这样光辉的一幕,ADC技术先驱却足足等了42年。

2023年ASCO,Immunogen的FRαADC(Elahere)关键III期临床成功实现“本垒打”,一雪此前III期临床失败之耻,并在DS-8201阴影笼罩之外,开辟了又一场“第一名游戏”。

5月3日,该公司宣布Elahere在Ⅲ期临床MIRASOL试验中获积极关键数据,由此全球首个延长铂耐药卵巢癌患者OS新药或将出现,另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在美提交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受该消息影响,ImmunoGen股价当天大涨136%,而自5月3日到6月13日以来,ImmunoGen 42天的股价暴涨约242.5%。

在诸多Biotech股价因临床表现不佳而暴跌的当下,ImmunoGen反向而驰赢得的涨势实属难得。甚至连Immunogen自己都没想到,在美股上市多年,股价表现平平,连去年底Elahere获加速批准时都无太大波澜,如今市场给予的反应却是如此热烈。而继Seagen被MNC疯抢之后,ImmunoGen这家ADC技术巨头也终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潜在并购标的。

然而这样光辉的一幕,ImmunoGen却等待多年。如果没有ADC的时运,没有在历经两位数项目失败后继续拓荒ADC领域,更没有在临床III期折戟时坚持在FRα靶点上掷骰子,这位ADC老将可能还在“刮骨”、裁员与濒临破产的苦海中堪堪自渡,还仅是隐匿在全球首款上市HER2 ADC背后的研发者之一,也仅是将一堆ADC技术授权给安进、拜耳、罗氏、礼来、诺华、赛诺菲、武田、华东医药等国内外药企的“无名”大佬。

时过于期,否终则泰,终于站在聚光灯下的这位ADC“英雄”,却浸润在一道悲情而柔和的光里。今时不同往日,走过ADC拓荒期、探索期的ImmunoGen,能否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首款自研商业化产品,在行业风口期高居群山之巅?又能否给中国的ADC研发者们带来什么启示?

一家ADC技术先驱的“悲情式”辉煌

ADC行业需要技术沉淀。虽然研发大军们如今浩浩荡荡,但追随者都明白,抗体、linker、payload,ADC药物这三大关键要素的精准搭配与创新,是制胜关键,但其技术突破的难度并非几日、几年之功可以克服。

国内ADC第一梯队基本都布局了7款以上在研ADC产品,数量直追全球技术先驱们,但能见面貌的ADC大多仍聚焦于应用层面的改良创新上,在靶点同质化的同时,暂时鲜少有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

突破源自积累,但这需要时间。直至今天,全球已上市的ADC产品数量总体仍不算多,像DS-8201这样能在T-DM1的“影子”中活出精彩自我的产品,似乎还没有诞生。而纵览已获批ADC的原研药企,表面上多为辉瑞、罗氏、阿斯利康等MNC,但深探其技术和产品底色,会发现MNC赢家几乎都是“摘果者”,核心技术实际源自Seagen、ImmunoGen等寥寥几家探索了数十年的Biotech。

而技术,曾是ImmunoGen的王炸。

很早之前,为了解决ADC疗效不充分的问题,ADC开始升级,选择毒性更强的二代Payload,主要是海兔毒素类、美登素类、软海绵素类等微管蛋白抑制剂。细胞毒素药物作为ADC的重要部分,被行业认为是相较于抗体和linker部分最有希望突破的,而这部分被ADC技术先驱们牢牢掌握,后来者多需要得到授权。

其中,奥瑞斯他汀衍生物、美登木素生物碱这两大细胞毒药物,具备在成为ADC药物后保持较好水溶性、稳定性等优势,占到了所有ADC药物研发的60%以上。而美登木素生物碱衍生物是ADC药物中第二大类研发最多的药物,技术拥有者便为ImmunoGen,凭借美登素类 ADC 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数量在业内数一数二的专利布局,以及较成熟的linker-payload平台,ImmunoGen与多家MNC达成了合作。

作为一家Biotech,多年来能将技术输出,受到多家跨国大药企的青睐,并凭此获得一定收入,与罗氏合作的ADC如今营收在ADC领域也居于前列,这样的成绩实际已经不俗。但作为一大高技术壁垒、高热度行业中的先驱,它又怎甘于依靠授权费获得碎银几两、只够温饱?

从近十年来看,ImmunoGen面临项目研发失败并非一次两次,裁员、重组也并非一次两次,现金储备数度堕入寒冬。直到Elahere的上市,它才有了40多年来的第一款商业化产品。

当然,从现在资本市场和行业给予的反馈来看,ImmunoGen的首款上市产品颇受关注与期待。无论是亮眼的临床数据,攻克FRα这个靶点,还是在治疗卵巢癌上的突破,这款治疗铂耐药卵巢癌的FIC ADC药物都值得被高度肯定。基于此次药物大放异彩,尽管ImmunoGen在研项目仅有6款,但众者还是翘首以盼。不过,剩下的在研管线,进度最快的pivekimab,也还仅在II期临床试验阶段。

低谷
“先驱”差点变“先烈”,曾靠贷款续命


做创新药研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未知。作为ADC领域的先驱,ImmunoGen走到今天,其四十多年来的路途实在有些坎坷。

ImmunoGen的的成长路径是ADC行业的缩影,这个行业原本发展不易。1967年,ADC的概念首次提出,但直到2000年,全球首款ADC药物Mylotarg才真正问世,却又因副作用大而退市(2017年重新获批)。而全球第二款ADC药物维布妥昔单抗于2011年才上市。

而基于种种原因,ImmunoGen一面自己研发的进度缓慢,且不甚乐观,另一面屡陷入资金危机。就近来看,2019年,ImmunoGen因Elahere在铂类耐药卵巢癌中的失败以及FDA不愿批准该资产而受到影响。这都迫使ImmunoGen无奈重新考虑自身的支出计划,需在年底前将其现金储备降至1.4亿美元。

为了争取存活时间,ImmunoGen也选择了最常见的方法——裁员。这次事件后,ImmunoGen计划裁掉约220名员工,而截至2018年底,ImmunoGen有296名全职员工。也就是说,发展了近40年,ImmunoGen的员工还不到300名。

如今,ImmunoGen的规模也并不算大,一组数据显示,由于生产业务委托给CMO公司,2022年年报中ImmunoGen披露公司员工不到300人,其中研发团队155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直到目前,ImmunoGen的现金也并不充裕。2022年底,公司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2.75亿美元,去年营收1亿美元,大部分还是授权所得,产品收入只有200多万美元。研发费用2亿,销售和管理费用1亿,亏损2亿,可见其现金流吃紧。

贵为ADC领域的元老级企业,但ImmunoGen还曾陷入几乎破产的境地。早在今年4月6日,ImmunoGen与Pharmakon为公司提供一项1.75亿美元的非稀释性定期贷款。具体来看,该笔贷款将分两次向ImmunoGen提供,第一笔为7500万美元,在协议签订时就要支付,第二笔5000万美元将在MIRASO验证性试验获得积极顶线数据以及ELAHERE达到净销售目标后,选择是否使用。此外,这部分款项可增至1亿美元。

但所幸,作为ADC领域的先驱,ImmunoGen并没有变成“先烈”,反而挣扎着向前,走到了ADC爆火的今天,此次ImmunoGen的翻身仗着实漂亮。

要知道,美股对内幕交易的“憎恨与不屑”,市场对于biotech公司们的要求非黑即白,研发成功市值可能翻倍,股价一路高涨,但倘若失败,可能就是腰斩。ImmunoGen于1989后登陆纳斯达克交易市场后,股价也起起伏伏历经多个周期,股价曾高达45.5美元/股。尽管去年其治疗卵巢癌的FIC叶酸受体抗体偶联药物去年底获批上市,也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什么水花。

直到今年5月3日,ImmunoGen获得关键数据,股价才当天大涨超130%,截止2023年6月14日17时,公司市值约45.79亿美元。这意味着,从5月3日到6月13日,ImmunoGen 42天股价大涨242.5%。

ImmunoGen也给广大药企们上了一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总结梳理其过往,有辉煌、有落寞、有沉寂、有凄凉、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能力,当然,ImmunoGen也为外界输送了一波又一波人才。

ADC领域的黄埔军校,
离开后,他们开始创业

人才是一家药企的“生命之眼”,它决定了药企未来的发展高度和广度。

由于ADC产品设计的需求独特且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ADC产品研发人员需要具备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抗体工程、药理药代、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临床医学等能力。

ImmunoGen作为行业的“老大哥”,为ADC领域着实培养了不少人才。从研发企业技术源头看,ImmunoGen、Seagen和罗氏的基因泰克是ADC领域的三大巨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Seagen和基因泰克是后来者居上,但两家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员均有曾就职于ImmunoGen的经历,譬如Seagen技术创始人以及基因泰克目前ADC部门主管。

这颇有想要在ADC领域取得成绩,要先在ImmunoGen拜拜“码头”的意思。

由于DS-8201的问世刷新了HER2 ADC在乳腺癌领域的“天花板”,在成功挑战二线治疗标准T-DM1后,市场见识到了DS-8201的惊艳,着实让ADC领域再次备受瞩目,不仅MNC,还有Biotech们都纷纷重金押注,中国的ADC药企也表现亮眼。过去十来年,大量海归科学家回国,为ADC研发培养了不少后备军。

ImmunoGen和中国缘分也颇深,一如国内ADC领域的明星企业多禧生物,其中的三名创始人都曾在ImmunoGen工作过。2001年,多禧生物赵永新加入ImmunoGen,作为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板块的核心成员参与了几十个ADC项目的开发工作。此外,赵永新还参与TDM-1的全过程开发,在改善广谱靶点ADC药物IMGN853的治疗窗口的设计上业余重要贡献。

2013年,在ImmunoGen工作了12年后,赵永新决定辞职回国创业,一同回国的还有多禧生物副总裁周晓迈和谢洪生,他们都是赵永新在ImmunoGen多年奋斗的战友。官网显示,目前公司有不同阶段的30款ADC药物,还有多项PCT国际申请,专利申请数目超500项,其中仅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就达23项,并与强生、君实生物、药明生物等多家药企合作。

说到ADC,截至2023年3月,全球ADC药物获批数量已增至16款,其中2019年至今的3年多时间里新增了9款。目前,全球共计约有650余款活跃状态的传统ADC药物,其中近200余款产品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业界都在猜测,“ADC会成为下一个PD-1吗?”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由于已上市和在研靶点的高度同质化,ADC赛道的内卷已不可避免。

Immunogen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它要做的就是破釜沉舟,杀出一条血路。成立四十余载,它的成就本不该处于现在这种挣扎的境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Immunogen总是给外界一种“努力上岸”的凄凉感。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