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强生新冠疫苗被FDA限制使用,腺病毒疫苗还安全吗?
发布时间: 2022-05-11     来源: CPhI制药在线

据FDA发布的新闻稿,5月5日,FDA限制强生新冠疫苗Ad26.COV2.S的使用。新闻稿称,它仅可用于无法接种其他获FDA授权或批准疫苗的18岁及以上人群,作为最后的替代接种疫苗。

FDA此次对强生Ad26.COV2.S疫苗作出严格限制的原因主要是其会给接种者带来危及生命的血栓风险。根据向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报告的病例,FDA确定Ad26.COV2.S疫苗具有引发血栓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TTS)的风险。这是一种罕见的、可危及生命的疾病,不仅进展迅速,而且死亡率高。

根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3月18日,在全美范围内接种了近1900万剂强生疫苗,有60例确诊TTS,其中包括9例死亡病例。FDA确定TTS的报告率为3.23例/100万剂疫苗,因TTS死亡的报告率为0.48例/100万剂疫苗。症状多在接种疫苗后一到两周发生。考虑到现有疫苗的可用性,因此FDA决定限制Ad26.COV2.S的使用。

其实强生新冠疫苗引起血栓的问题早在上市之初就存在。2021年2月,强生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有6名女性接种强生疫苗后出现血栓,FDA暂停了其紧急使用授权。10天后,FDA解除了限制,但是命令其必须加上标签,警告50岁以下的女性容易出现血栓问题。

因为安全性问题,强生新冠疫苗的销售额也远小于竞争对手。2021年其销售额为23.85亿美元。而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销售额高达367.8亿美元。

血栓产生机制探索

Ad26.COV2.S是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它是将病毒内可以造成人体免疫的基因片段嫁接到某种腺病毒身上,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样,阿斯利康的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也曾因血栓问题备受质疑。

在4月9日发表于NEJM的论文中,研究者建议各国医疗机构将与疫苗相关的血栓事件称为“疫苗相关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

在疫苗接种后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中,绝大部分都同时出现了血栓形成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体内还能检测到促进血栓形成的抗体。这一情况和一种自身免疫性血栓性疾病高度相似——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HIT是一种人体使用抗凝血药肝素后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HIT患者中,免疫系统分泌血小板因子4(PF4)的抗体。PF4 蛋白本身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并不容易被抗体识别,所以在不接触肝素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不发病。但是一些人群一旦接受肝素治疗,PF4 蛋白就会和抗体接触形成抗 PF4-肝素复合物的自身抗体(HIT 抗体),在人体内产生自发凝集形成血栓。同时因为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后,数值减重减少,患者会出现灾难性动脉和静脉血栓,可能危及生命。

与HIT发生机制类似,在疫苗引起的VITT患者中,也在血样检测中发现了PF4抗体。不过与HIT不同的是,在强生和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引起的VITT发生机制中,PF4不需要肝素助力,就能引发血栓。研究人员猜测,疫苗在其中可能发挥了肝素的角色。至于患者为什么会产生异常PF4抗体,目前尚无定论。

作为预防措施,CDC已经警告临床医生对接种疫苗后疑似出现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切勿使用肝素治疗。

腺病毒疫苗还安全吗?

除以上两款外,另外两支广泛商用的重组腺病毒新冠疫苗分别是——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卫星V和中国康希诺公司的克威莎。

卫星V疫苗第一剂采用 26 型重组腺病毒(rAd26)载体,第二剂采用 rAd5 载体,均携带完整新冠病毒糖蛋白S。国内陈薇院士团队的康希诺新冠疫苗则选择rAd5作为载体。

卫星V疫苗公布的高达91.6%的有效率,即使与mRNA疫苗相比也未有逊色(例如辉瑞 mRNA 疫苗 95% 有效率和 Moderna 疫苗 94.1% 有效率)。并且卫星V疫苗不需超低温保存,进一步降低物流费用,单剂成本仅约10美元。

对于安全性质疑,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发布公告,表示卫星V的技术相对保守,并没有涉及某些可以引入激活自身免疫物质的程序。

康希诺也发布公告,表示克威莎采用了非常传统的rAd5载体,该载体常用于临床科研,安全性问题罕有报道,且直到目前临床研究也未监测到相关事件,但持续监测依然十分重要。

参考来源:
1.Schultz et al., (2021). Thrombosis and Thrombocytopeniaafter ChAdOx1 nCoV-19 Vaccination. NEJM, DOI: 10.1056/NEJMoa2104882.
2.Du, L., He, Y., Zhou, Y. et al.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 — a target for vaccine and therapeutic development[J]. Nat Rev Microbiol 7, 226–236 (2009). doi:10.1038/nrmicro2090.
3.Greinacher A, Selleng K, Warkentin TE. Autoimmune 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J]. J Thromb Haemost, 2017; 15: 2099–114. doi: 10.1111/jth.13813.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