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靶向药物可以缩小病灶,避免不必要的联合器官切除,还能有效延迟胃肠间质瘤的复发!”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介绍,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大幅度增加,但目前,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面临几大难题:误诊率高、易复发转移、放化疗基本无效。日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门成立了胃肠间质瘤(GIST)诊疗中心,该中心将陆续开展相关疾病的医学知识讲座,为患者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胃肠间质瘤对老百姓来说是种相对陌生的疾病,在50-65岁中老年人中发生率最高,其发病率在美国约为每年每百万人口10~20例,之前有观点认为这种疾病是罕见病,但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出现了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潘教授表示。
他指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和肠系膜的间叶性(结缔组织)肿瘤,体积较小的间质瘤常无明显症状,通常要在体检、内窥镜检查或其他疾病检查时才会偶然被发现。随着瘤体的增大,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但这些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这也导致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诊断存在一定难度。85%左右的胃肠道间质瘤出现在胃和小肠,由于诊断技术的制约,之前约有70%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平滑肌瘤等其他肉瘤,这就导致不能及时对症施治,较低的确诊率也使大众对这一疾病危害的认识严重不足。
不仅如此,胃肠间质瘤还易复发转移、放化疗基本无效。所有胃肠间质瘤都有潜在的复发风险,50%的患者最终会复发,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40%-50%,高危患者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20%。传统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和放化疗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效果较差,肿瘤医生应用大剂量的放化疗来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不仅没有疗效,也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在全球第一个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问世之前,胃肠间质瘤的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0%;转移性或复发性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为12-19个月。作为一线治疗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术前治疗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口服缩小病灶,创造更好手术根除的条件,避免不必要的联合器官切除;而在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中,服用这种药物能延迟复发,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使98%患者术后1年维持无复发生存。”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