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吹过外资奶粉企业的调查寒风,又吹向了跨国药企,中国国家发改委将对60家企业开展成本价格调查。其中,日本安斯泰来、美国默克以及英国葛兰素史克等六家跨国集团的中国子公司悉数在列。
成本调查将拉开新一轮药价改革的帷幕,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药品将迎来新一轮的降价潮?或者这说明在华经营的跨国药企将面临巨大挑战
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中国人都期望拥有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更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再加上老龄化人口比重加大,以及政府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推进,近年来,中国药品市场迅猛发展,中国也成为各国制药巨头必争的兵家重地。
毕马威报告指出,中国已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另有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的药品销售总额高达710亿美元。
从诺和诺德到诺华,再到近期传出贿赂丑闻的葛兰素史克,多家制药巨头都正加快在中国扩张,力图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加牢靠的垄断地位。目前,三甲医院使用的药品近五成为外资品牌,进口药已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
但其实很多进口药原料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生产、中国包装,价格却高于中国同类药的四到五倍。还有在美国1977年就研发出来的进口药,专利早已过期,当初投入的高额研究经费也已经收回,却能在中国市场卖了十几年一直不曾降价。
此外,多数“仅此一家”的进口药及耗材在国内形成优势地位,国内国外定价相差悬殊。业内人士透露,“进口药品国内销售价格与国外销售价格的差价高达几倍。”
跨国药企争相在华淘金,较高的价格却让大部分中国人感叹看病难、药价高,无法享受生物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特别是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昂贵创新药物,中国富人成为他们新的消费群体,普通人却只能望而却步。
专利是进口药价高企的主因
许多中国制造的药换上洋品牌的外衣后变身价大涨,许多外国专利过期的进口药在中国价格居高不下,许多进口药在中国的定价与西方市场持平甚至更高却仍有广泛的市场,是什么造成进口药价水分多?
一方面,频发的质量问题让中国制药陷入信任危机。去年多家药企使用致癌毒胶囊曾震惊全国,今年的维C银翘片涉毒事件又让人们惶恐不安,近期,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也不断被爆出朱砂超标等质量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的生物医药技术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跨国药企长期以来享有技术上的垄断优势。相对于大多生产低价仿制药的国内药企,跨国药企研发成本高,享受专利技术保护,造成进口药价格高企。有研究表明,专利保护造成发展中国家药品价格上扬,上扬的程度随着药品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从12%到200%不等。
而即便部分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也仍然享受单独定价政策。国家规定,进口药比国内企业生产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他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
这种最高限价造成招标过程中“内外有别”,进口药与国产仿制药的价格相差数倍或数十倍。但在国内药企频“质量门”频发的背景下,大多数人认为进口药疗效优于国产药,因此,即便进口药价更为昂贵,也能在中国崛起的中产阶级里找到市场。
此外,药品在国内流通,需要经过药厂、经销商、政府、医院四个环节才能到患者手中,各个流通环节层层加价是造成药价较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许多药企虽毛利润巨高,却并不是高药价的最大受益方。
许多药企的销售费用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营业成本。业内人士透露,一款药品的零售价里,一般企业得到30%,流通渠道占30%,医院占40%。流通环节的灰色交易水分必须被挤出,才能将医保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治理药价虚高不能一刀切
跨国药企加速在华扩张,对中国药企形成较大冲击。在跨国药企瓜分中国市场蛋糕之时,国内药企却由于自身创新实力和技术的限制,只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传统使用的有效药价格比较低,药厂和医院利润比较小,跨国药企专利药品的吸金能力让国内药厂望尘莫及。低利润造成国内药企处于传统药品流失,新的产品又开发不出来的尴尬境地。
新药研发有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一个新药目前的研发成本在5亿元人民币左右,周期平均在11-12年左右。但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对新药开发的完善的保护机制,对创新性药企的扶持也还不够,导致国内药企除了在研发能力上落后于跨国药企外,创新积极性也并不高。
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中,强生公司一共有13项成果获得FDA批准,居各大制药公司之首,葛兰素史克以11项成果紧随其后位居第二。而中国通过FDA认证的成果却几乎为零。
此次成本调查过程中,定价较高的药品以及进口药品成为此次成本调查的重点。治理药价虚高不但要了解生产成本,还应了解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在挤出药价灰色交易中水分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研发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但许多治疗大病的创新药物却因为其昂贵的价格大大降低了其可及性,也没能为发展中国家普通人的公共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中国人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若一方面加大国内企业的创新力度,打破垄断;另一方面有效调控药品价格,将其尽可能大范围地纳入医保体系;这些昂贵药品才有望进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中国药企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同时严格注重产品质量,重获消费者的信任,才可能打破跨国药企的垄断局面,让进口药品价格不再虚高。但这条路对于中国药企来说还太远。
关于举办2025年度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质
各药品生产企业: 随着国家药监..协会组织专家对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以..学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四川生
2025年元旦伊始,四川省医药保化品..2024年第二期药品生产企业拟新任质量受
应我省部分药品生产企业需要新增设..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五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赴中国医
为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学习、领会国..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协会
在金秋九月,高热酷暑气温下,为学..关于启用《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培训
各相关企业: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关于收取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章程
会徽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表现四..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